教育就是阻止“飞蛾扑火”的过程

学生就像一只只飞蛾,而诸多的诱惑就是一团团火焰。

一开始,它们只是小火苗。

上课时,火苗是不小心飞进教室的一只小虫子,是那本看了一半,后续情节让人不由得浮想联翩的课外书,是周围同学笔帽上那个一晃一晃的小珠子。

下课后,火苗是写作业时突然没水或者坏掉,值得好好修一修的钢笔,是同学间发生摩擦后怨恨偏执的心情,是拿出作业时不小心带出来的那本课外书。

回家后,火苗是边写作业边吃零食的惬意,是动画片电脑游戏和手机的诱惑,是弟弟妹妹玩的高兴的欢呼声,是爸爸妈妈要出门的准备声。

这些火苗小小的,跳动着,引诱着孩子扑上去。一开始是试探性的轻轻碰触,灼伤了翅膀,与心理上的满足感相比,这细微的疼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慢慢的,火苗变成了火花。

是作业敷衍了事甚至抄袭的习惯,是对电脑游戏的沉迷,是撒谎成性的坏毛病。

火花带来的疼痛,与它们带来的对懒惰、自私、逃避等天性的满足相比,孩子们已经习惯了后者。他们对痛感的忍耐已经轻车熟路。

最后,火花变成了火焰。

是对这个世界阴暗偏执的心理,是一事无成的消极堕落,是在歧路上越走越远的绝望。

是对父母,同学,甚至是陌生人举起的凶器。

哪怕他们想要远离火焰,可他们的翅膀已经被灼烧殆尽,无力挣脱,最后在火焰中化为灰烬。

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以及懒惰,自私,懦弱,虚荣……都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如同飞蛾对火焰的向往。

从出生到懵懂,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告诉孩子火焰会带来的伤害,告诉孩子避开火焰的方法。这个任务主要由学校来承担。

小学阶段,孩子慢慢有自我意识,爱尝试爱冒险,无法避免的会接触那些小小的火苗。体验过疼痛才能有规避疼痛的意识,学校里老师的作用是告诉孩子哪里有潜伏而隐蔽的火苗,安抚鼓励和引导孩子明白自己该走那天路线。

学校里的火苗,老师非常熟悉,可以引导孩子有技巧的避开。可是家里的火苗呢?

有相当一部分家庭,不仅给不了孩子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家长反而如同“纵火者”一般,给自己的孩子点燃一朵朵火花,当孩子的翅膀被灼烧的坑坑洼洼时,还要责怪孩子的丑陋。

想要孩子蜕变成美丽的蝴蝶,就要有耐心等待他破茧而出。而孩子结茧前这段难捱的时光,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父母的呵护,缺一不可。家庭教育的缺失带来的后果,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作为一名老师,在学校里我每天恨不得多长几双手阻止“飞蛾们”接近“小火苗”,却每天看到孩子被家里的“小火苗”烧得遍体鳞伤,看着孩子无辜天真的眼神,愤怒而又无力。

三言两语,无济于事,聊以自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