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三分地”,这句话的来历,我没有考证过。
不过,意思好像就是自己的名分,属于自己应该得到的,甚至是天经地义的事。
在老家,分田到户的时候,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真的每个人也只有一亩三分地,并且还是小亩积制(660平方/亩)。
一亩三分地,其中能种植水稻的田又只有五分,其余八分皆为旱地,可以种点不值钱的经济作物,红薯,芝麻之类的。
水稻种植和旱地作物,都因为气候,土壤等诸多因素影响,且又处于日照时间短的万山植被丛中,一直不被老家人待见。
刚开始,分田到户,积极性倒不赖,起早摸黑,水田旱地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也都尽心尽力。
水稻,一年栽培两季,虽然产量不高,但也还是能糊口大半年的,旱地起大作用,一年到头,没有空闲过。油菜,红薯,芝麻,南瓜,黄豆,轮番上阵,你刚卸妆,我又登场,一年四季,地不得闲,人也没有空过。
甚至还有人试着在旱地里,种大家并不熟悉的花生,棉花,但终究还是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被遗弃。
一亩三分地,可以说是地尽其有,人尽其才,发挥了一切的潜能,但还是没有什么人,感觉满意。
一亩三分地在手,如烫手的山芋,丢也不是,拿也不是。一年忙个不停,还是吃不了几顿饱饭,更别说能有一些收入改善生活了。
后来,打工渐渐开始升温,越来越多的老家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只留一些年长的老人,在老家侍弄那渐渐开始荒废的一亩三分地,很多人都通过打工,慢慢改变了现状,都开始在镇或者县城,甚至更繁华的大城市里安家落户,一年回不了老家几次。
即使回来,也总是衣冠楚楚,穿着油光滑亮的皮鞋,站在宽敞平整的水泥路上,对着自己曾经的一亩三分地指指点点。
更多人选择来去匆匆,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越来越多的人从老家,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亩三分地,走出去,寻找另外一个地方的一亩三分地,来个再次经营,要不上班,要不经商,活得有滋有味,混得是风生水起。
老家的五分水田,也悄悄的变成了旱地,八分旱地却早已和绵延不断的青山绿水混为一体,老家人,绝大部分都已经不再打理,曾经养家活口的一亩三分地。
任草萋萋,任风凄凄,任老家的乡亲一个一个的消失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
去年,我误打误撞,在简书安营扎寨,讨生活,摆弄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码字,写文,犹如当年在老家的一亩三分地一样,辛苦一年,也只能落个半饱,更别指望能得到什么,来改变现状了。
看来,也只能如当年那样,随了人群,去别的地方看看,有没有其他一亩三分地,可以让自己活得更有尊严些。
也许,这只是我的一个假想,可能当不得真的。
在这里,虽然只是落个半饱,但如果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可能还可以熬下去,直到看见胜利的旭光,温暖,祥和,照亮我回归大自然的路……
如果离开了,经过长途跋涉,却始终看不到净土,继续,早已精疲力竭,停留,却没有任何可以活命的食粮,真正的“进亦忧,退亦忧”,我将何去何从?何以面对初心?
安于现状,总有自己名下的一亩三分地,劳神费力,却换不回任何人的保证,何必执着?
经营好,也许过不了多久,会有收成。
安慰自己,不愿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