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授爷爷:
你好。中考前,我们听了你的讲座《喜迎丰收的季节》。同学们都赞同你的话。三年耕耘,中考就是瓜果满园,喜庆丰收的时刻;用一颗平常心,接纳真实的收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与“最后冲刺,决战中考”无关。张榜了,我的成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父母不满意也没办法。这一次,他们倒没有过多的责骂。只是逼着我去职校继续读书。
陈老师,社会上对中职的口碑不好。说那里的学生“成绩差”,好吃懒做“,经常打架。
在那里浪费三年时光,还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赚钱。学校读书真的没意思,整天听讲,背书,写作业,考考考,毫无乐趣。我也很迷茫,很纠结。冒失给你写信求助,期盼指点迷津。
此致
敬礼!
一个农村初中的毕业生:裘问
裘问同学:
你好。谢谢你的信任,写信给我,倾吐心声。
首先,祝贺你初中毕业了。这意味着你完成了小学和初中“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法定规定的每个公民都需要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你完成了,很好。
初中毕业之后,你面临新的人生选择。“爸爸逼我上职校”,继续学习,态度很坚定。对这种选择,你很犹豫。一是职业学校名声不好。二是你对学校的学习模式失去兴趣。你不想再在学校“浪费三年时光”,而是直接走向社会,“外出打工赚钱”。这当然也是一种人生的选择。从信中看,你对此还是“很迷茫、很纠结”,“期盼指点迷津”。当然,选择多着呢。譬如,或登门拜师,学一门手艺谋生:或闭门自学,来年重考好学校。
依照你的思路,“现在就外出打工赚钱”。这挺好的。说明你不怕苦,爱劳动,想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想法不错。但实践过程难得行得通呵。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初中毕业生,外表看像个成年人。可现在打工,都是实名制并用身份证核实,你才十五六岁,一个未成年人,商家不敢违法使用童工的。即使老板偷偷收容你,那给小孩的工资是很少的。赚不到钱,你乐意么?前不久,一位中学生来心理咨询,说他不想读书,邀请了个伴,偷偷跑到深圳去打工。没文化,没本领,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好的工作,最后在餐厅端盘子,洗碗筷,呆了几个月,没意思,又回来上学了。他的经历,故事,体验是否能成为你的事前诸葛亮?
按照爸爸的安排,“逼着你去职校”。爸爸为何要逼你读书?因为,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必须对其健康成长负责。根据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学习状况,选择职校,是不是更切合你的实际呢?孩子,不妨冷静想想。
社会上对中职的口碑不好。这可能是一种误解,误传。所谓职业教育,其本意是为学生或在职人员学习,掌握某种生产或工作所需知识·技能等实施的教育。在我国,提供职业教育的是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等。通俗地说,职业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能工巧匠,为学生的未来谋发展。我曾经应邀到旅游职业高中,卫生护理学校,烹饪职高,纺织技校去讲课,并参观学生技能的表演。看见一个小男孩心灵手巧,正在做包子。天呀,三下两下,居然弄出三十二个褶,放在蒸笼上好漂亮。与普通高中不同,老师学生教育的眼光,不仅盯着文化,知识,技能和通过考试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职业学校除了教书育人,人才培养的方案,还要和市场,产业的用人需求契合。通过教产沟连,校企合作,引进优质校外资源,让人才向产业前沿靠拢,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孩子,可见职业教育的前程远大啊!
至于说,职业学校的学生,“成绩差”“好吃懒做”“经常打架”云云。我以为,要么是以偏概全,要么是一叶障目,要么是故意丑化。人们常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又说,“五根指头不一般齐。”还说,“清水無鱼”。任何学校,一定会有“成绩好”“勤奋上进”“遵纪守法”的学生。当然,也一定会有“成绩差”“好吃懒做”“经常打架”的学生。后者只是个别或者少数,不可能整个学校都是“学渣”吧。孩子,遇事多做点调查研究,不要轻信人言,要用脑子分辨真相,而不宜人云亦云,上当受骗。你说对吗?
信中说,“学校读书真的没意思,整天听讲,背书,写作业,考考考,毫无乐趣。”我相信这是你的真实感受。倘若把书读成“死读书”,或者“读死书”,当然就味同嚼蜡。激活读书的兴趣,乐趣,其实有很多种因素。或有爸爸妈妈从小的伴读,或遇到良师的风趣诱导,或在师兄师姐热情带领下走入佳境,或在书山书海中品味出情致理智。等等。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谈到青少年时,厌恶学校的刻板教育,经常逃学,说谎,顽皮,游荡,跟着大孩子学坏,屡屡挨打,罚跪,劣性难改。小学毕业就辍学。后来,他从书中找到了乐趣情趣,他从大自然中·从社会生活中找到了情趣,乐趣,整个人完全变了。孩子,千万不可远离书籍,有阅读才有未来。
“父亲逼我去职校”,这个“逼”字,有意思。你用词挺准确的。为什么别人要逼我?显然是我不主动,倘若我会自己“逼”自己读书,爸爸高兴,就不会逼你了。别讨厌“逼”字。逼迫是一种动力,适度的压力,有利于推动我前行。这不是坏事。怎样才能把书读好,读活呢?请记住,务必要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你懂的,被逼的,消极的,无奈的;后者却是主动的,自愿的,积极的。不同的态度,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有一次,我在护理学校和女生互动,问她们为什么要学医?请她们讲出真实理由,坐在后面的一位女孩高高地举起了手。我们用掌声请她到讲台上表露心声。她说,老家萍乡是闻名全国的鞭炮之城。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变成忙着做各式各样花炮的手工作坊。一不小心,爆炸起火,总有很多人员伤亡。每次看见乡亲的惨状,心里很难受。我学医就想回老家救死扶伤。她的真情·她的眼泪,赢得了几百师生的掌声。我与她握手,并送本小书做纪念,内有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和《清贫》两篇文章。多年后的一天,她来到我的工作室,展示那本有我题词签名的小册子,问我是否记得她?我只好望着她尴尬的笑笑。陌生的大姑娘提示往事,她愿为鞭炮之乡的受难邻里学医,流泪行善。从护理学校毕业后,在家乡的农村医院,一边谋职,一边自学,一年后她考到外地医专,还是学护理,接着完成了专达本。“老师,那一次,我头一回与大学教授握手,头一回得到老师在大会上的夸奖,头一回获得大学先生的赠书,头一回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外力化作内力,激励我一步步向前迈。”孩子,这个从职校走出来的女生,她的故事会对你有启示吗?职校也是可以一步步可以通往幸福之门的天梯。
祝好!
你的心友: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