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晓艾
1
昨天儿子参加同学的生日会,一起玩磁力片的时候,一个女同学来拿他筐里的磁力片,他大声并且生气的说:“别动,那是我的”。
听到儿子愤怒的跟别人说话,感觉到儿子对别人的不友好,本想开口制止,但是转念一想,在外面要给他面子的,就没有多说什么。
可是到了晚上,他让他爸爸把他的衣服放回他的房间,他说了1次,他爸爸没有听到,于是就冲他爸爸大吼,“爸爸,把我的—衣服—放回—我的房间”。
这次我忍不住了,对他说:“儿子,要好好的和爸爸说。”
“那是因为爸爸没有听见,我才对他大声说话的。"儿子语气稍微缓和了些。
“那也可以和气的大声说啊!”我自以为自己引导的很隐晦。
“但是你早上骑电瓶车送我上学的时候也是大声而且语气不好的呀。”儿子理直气壮地说。
“好的,妈妈下次说话也会注意的。”孩子的行为就是大人行为的一面镜子。我们尚且不能时刻保持温和,优雅,怎么能过于苛刻的要求孩子。
2
第二天,我去上心理学的课程,老师讲到小学生的心理咨询,谈到要夸奖孩子,让孩子自信,快乐成长。
我想到自己对孩子生气行为的关注,以及纠正的方式,在反思自己怎样做才更好。
他对同学生气,对爸爸生气,都是儿子和他们之间的事情,他们自己处理,我不需要参与其中。
孩子的行为,多半是受父母的影响,要想改善孩子的行为,先要父母以身作则,因此,我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儿子。
如果下次孩子对我大吼,我不需要急于纠正儿子的行为,而是只说我的感受“你这样凶的和妈妈说话,妈妈感觉不舒服,你温和一些妈妈会更乐意接受。”
当孩子知道对方的感受到时候,他会做出自己的判断,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他希望和别人相处的方式。
3
上面的反思是我每次碰到育儿问题的时候都会做的事情,但是这一次我却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孩子,每一次的错误行为真的都需要纠正吗?
喜怒哀乐本是人生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某天早上醒来,你也会莫名其妙的心情不爽,冲着妻子,老公呼来喝去。
走在路上,被人踩了一脚,平时你可能也就无所谓了,但是赶巧你今天心情特别不好,于是就冲对方大喊:“走路怎么也不看着点。”
同事,来问你个问题,你连头都不抬,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瞎“嗯”。
如果这时候,同事A说:“什么态度,不就问你个事情吗,你怎么爱答不理的。”
而同样的情况,同事B说:“你怎么了,遇到什么事情了,看你今天心情不好。”
两种沟通方式,相信你更愿意接受B 。
跟同事,朋友沟通我们可以做到以己推人,设身处地,但是对于我们最最亲爱的孩子,我们反而会条件反射的认为——他就是在无理取闹。
小孩子偶尔也会做出一些过分的举动,但是大都数时候的不快、不满还是有原因的。
与其只关注孩子生气、发火,大吵大闹,不如仔细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孩子,究竟碰到了什么事情。
都说要高质量的陪伴孩子,除了一起做游戏,讲故事,做运动,愉快的聊天也是高质量的陪伴。
今天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你和孩子的关系是打招呼,说事情,谈感受,还是可以交交心。
打招呼:早上出门,“我上学去了”,晚上回家,“妈,我回来了。”
说事情:“妈,明天同学过生日,要买礼物,还要去同学家玩。”
谈感受:“妈妈刚才你太凶了。让我感觉不舒服。”
交交心:“爸爸,我不太想竞选班长,有好多事情要做,我还是想做好自己的事情,轻松一些。”
与其揪着孩子的问题,苦思冥想如何让他改正,不如给孩子提供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找个舒服的地方和孩子一起聊聊天,喝杯果汁。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