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参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作者苏杰老师举办的“产品家+实战营”课程,今晚听的是第二周嘉宾黑羽的讲述。黑羽是社交应用in的创始人,他介绍了很多关于社交产品的设计理念,有一些心得记录如下:
1、对于其自身产品in,其实是无心之作。当时他有一家导购公司,有些厂家希望他能帮助推广他们的新品牌、而这些新品牌并没有淘宝店,所以临时做了一个in这样的app,可以发照片,照片有标签可以链接对应的公司页面。但是后来发现用户量增长很迅猛、发布照片极为活跃,从而才更正了产品方向,做成了现在的类似instragm的产品。看来很多成功的事情都是无心插柳。
2、社交的本质:建立网状结构,每一个用户都有存在感和话语权,没有大v;
3、真正的社交,蕴含着什么巨大的价值?每一项信息都有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绝对价值对于任何人都有意义,比如天猫双11的打折信息、王宝强离婚案等等;另一类信息看似无聊,比如一个人的自拍、今天吃了什么等等,但是有相对价值,就是他认识的人会觉得有意思。这种相对价值从长远来看更长久,因为绝对价值的信息很难在记忆中留存,5个月后再说王宝强离婚案已经没人有兴趣了,但是说起你之前吃过的一个很吸引人的餐厅大家还是可讨论的。而且,相邻的人的信息更容易引发情绪,而情绪是行动的极为重要的内在原因。
4、六度社交理论,通常来说只有三度以内的信息才会引发情绪;
5、情绪是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回想一下我们一年以内去的餐馆、旅行的地点、做过的事等的动因,都会和以前的一次情绪波动产生的记忆有关。
6、社交变现的真正潜力?用户购物有三种需求:明确需求,模糊需求,临时被触发的需求。明确需求指的是用户明确知道我要买哪个商品。我要买iphone7,都知道怎么购买:官网、京东等等。模糊去求指的是用户有明确的需求,但是不清楚买哪一种商品。比如入秋某人决定要买外衣,女生要买鞋子等等,他并没有想好要买哪个品牌、那种风格,这个时候起作用的就是电视广告、明星、宣传、导购网站、京东/淘宝的推荐页面等等,我会在脑海中有一个印象知道更倾向于买什么。第三种是临时被触发的需求,这个可以通过社交实现。我看到谁谁谁穿了一件什么衣服,她和我身材差不多,我也想买。这就是社交产品的一项变现方式。
7、instragm今年盈利22亿美金,远远超过很多公司的广告收入。说明社交产品很有“钱”力。而in从今年3月份才开始接单,但是已经接到了100多家的国际大公司的订单,如阿玛尼、阿迪达斯等等。
8、in要保持一种调性,品牌商才愿意投广告。in强调的是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所以避免屌丝用户,避免降低产品的格调,所以大品牌才愿意投放广告。大部分国内其他产品的格调都比较低。
9、in成功了,nice没有成功。二者非常类似,但是in从女性用户入手,nice从男性用户入手,主打潮男、晒鞋,但是男性用户每天平均发布0-3张图片,而女性每天发布7-10张图片,活跃度更高,所以最后in胜nice败。
10、社交产品的护城河:用户的存在感。
11、社交和社区的区别。一个数据:一个产品中发布内容的用户比例在10%以下,就肯定不是社交,可能是社群,因为90%以上的用户都没有存在感。如果低于3%,比如1%,那就只能算媒体了。社交产品的发布内容用户的比例要很大,in是40%以上。社交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社群是建立在对于信息的需求上的。
12、没有垂直社交。只能说有垂直社群,大家为了一种信息而共处。人一旦熟了就不会只聊单方面的事,而是进入到朋友状态什么都聊,绝不会垂直的聊。
13、总结:
<1>真正的社交关系链形态是网状的;
<2>真正的社交关系链应该传递的是情绪,而且长远来看只有情绪;
<3>情绪印染你我的心理印象,引发行动;
<4>相对价值远远大于绝对价值;
<5>自我存在感和传递,是所有社交网络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