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种假定的真实,“逼真的幻觉”
·文学四要素:世界(文学活动论、读者(文学接受论)、作者(文学创作论)、作品(文学文本论)、(文学本质论)
·本质主义vs反本质主义≠无本质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1陌生化的语言(细节)
2非指涉性(多义性)
3拟陈述性(虚拟,情感表现)
内指性vs外指性
文学对语言的超越:
(原因:语言公共性,思想个人性)
方案:1自动化写作:意识流小说(精神分析)2意生言外、景外之景
生成性vs惰性
·文学与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当你指认一个谎言是谎言时就不是谎言了,谎言是你此时此刻正在坚信的。不是你相信上帝你才跪下,而是你跪下才相信上帝。)
新历史主义学派:1历史都由胜利者书写2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3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建构个体为主体
(1)核心:建构个体与现实的想象关系(把个体询唤为主体-个体对主体臣服-主体与主体互认)
(2)意识形态是一个“镜像序列”(拉康“镜像阶段)
4意思形态没有历史
阅读症候:挖掘作品中(没有说出来的)意识形态
·再现与模仿
柏拉图“床喻”(理念-现实-艺术世界:模仿的模仿)艺术处在最底层。问题:1忽略艺术家的创造性2模仿的对象:表象还是本质
亚里士多德:《诗学》诗呈现本质、规律,历史呈现个性、表象
达芬奇:艺术是镜子,艺术水平与准确度成正比
现实主义(揭示社会生活本质) vs 自然主义(环境描写注重)一种倒退
抒情:超越原发情感,感受感受本身(抒情是情感的释放,更是情感的构造)
抒情vs宣泄(主被动,建构vs沉浸)
构造抒情话语:不追求外表真实,追求情感真实,无理而妙
抒情vs再现
浪漫主义(19世纪上半叶,强调艺术再现内心)
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是再现自身)一种倒退,走向极端,否定了真实的存在
·叙事交流
(1)隐含作者(通过作品了解)vs真实作者(通过传记了解)
隐含读者(作者预设的)接受式的阅读:成为作者的理想读者vs反思式的阅读
(2)叙述者≈主语vs受述者≈宾语
圆形人物vs扁平人物(实际体现的是人性中对单纯的追求-理念论)
为什么不能让演员演自己:错位
突破常态心理:挖掘人物潜在情感;人物亲密程度与情感形成反差;叙述者与人物拉开距离⇨不可靠的叙述者
·人物性格:理性与感性
人物情感逻辑vs作家写作情感逻辑-作家同化人物:性格类型化vs作家让位人物:性格获得生命
如果能写出“无意识情感”
小说是人性的试验场
情节:把人物打出正常轨道
矛盾冲突:冲击人物情感结构(表层vs深层)
因果:审美因果超越实用因果(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
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文学性不强,没有被纳入纯文学界
文学文本的层次:超越“二分法”-言象意(语言层,现象层,意蕴层)
·文学接受
关于主体的对象哲学
一。解释学:理解不是普遍的,偶然的
前理解:理解不是被动接受⇨限制了理解的可能
本意?(没有)⇨理解即误读
基本态度(解释无捷径⇨多度;自觉接受文本的感召)
1英伽登:空白,未定点
伏尔泰:乏味的艺术就是把话说尽
2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理解者 和 文本
二。后结构主义:作者之死⇨读者诞生
读者转向带来的影响:突破了原有的文本分析模式;文本意义从一元论转向多元论;完善文学研究的诸多要素
从潜在作品到现实作品
1姚斯(多继承伽达默尔):期待视野
读者特定指向;决定阅读可能范围
期待满足:通俗;期待受挫:高雅
2伊瑟尔(多继承英伽登):
空白
召唤结构
隐含读者≈作者(理想读者,文本的潜在可能性)
·读者生产批评实践
描述印象
发现空白
寻找矛盾
文学接受史(文学编年史,决定把什么放进去什么不放进去)
·文学消费
二重性
特殊商品:物质vs精神;等价交换vs无法等价;损耗vs价值
文化资本:上大学要尽可能训练出自己的文化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