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喜歡語言學的小孩子超想寫的一篇影評。從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準確地同時戳中這麼多我關心過的主題,而這些主題本身就囊括了好多最初讓我喜歡上語言學的原因。
這部電影講的故事再簡單不過——女主角學會了外星人不受時空維度限制的語言,在運用這門語言進行交流和思考的時候,自我意識就可以超越時空維度,從而能夠感知從過去到未來所有自己已有的和會有的記憶。
對於整部電影來說,一切情節發展的理論基礎就是中間提到过的語言的相對性。這個上世紀初期的假說認為,人對世界的認識或多或少受到了自己母語的限制和影響(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人群的生存環境)。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當年所謂的愛斯基摩人對雪有比英語多的多的表達方式(後來被推翻)。這個假說應該說是個在科學上既不能被證明,又不能被證偽的命題。語言往往是意識的載體,但我說出的話究竟是不是忠實地代表了我對世界的認知呢?還是說同樣性質的意識,經過不同語言的模具,輸出成表面上對事物不同的分類方式?
但從更基礎的層面講,比如我把這個「認知」定義成最基本的區分不同的聲音,那這個假說就顯而易見到無聊了——每個小孩生來能區分所有世界語言里可能的音素,但不到兩歲時就會失去對很多非母語的語音區別的辨別能力,直到十二三歲的語言分界期,他完全掌握了自己的語言以後,才能真正的運用語言進行思維。
這個理論更有趣的一面當然是這部電影關注的更高層面的認知。略過學術界的種種爭議不談,我多麼願意相信語言的確可以影響我們的思維。語言的第二個大的功能就是語言是人類的思維工具。人在思維的過程中用到的語言表現為一種內部言語,隨著思維活動的進展,再借助外部語言把思想信息傳遞出來。所以言語狀態反應的是思維的實際狀況。其實從開始學語言學概論之前,我就認為人們在說不同的語言的時候會表現出不同的個性,我也感到在用英文和中文寫作時總是沿著全然不同的思路。就像女主最後所說,“假如你沈浸在一門語言裡,你便會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思維方式,而這將會影響你的行為方式,乃至你的一生。”由此可見,這邊是語言的魅力。
話說回來,這部電影最大的目的便是構建一個前所未見的語言,並且用語言的相對性理論擴張出一個消除掉線性時間的生活可能性。這也是我理解的科幻,甚至文學本身的目的——改變現實世界的一個變量,然後預測紀錄下它對周遭世界可能造成的影響。
而這部電影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便是女主在研究語言的過程中,習得了可以預見未來的能力。我們可能都想擁有這種能力,像劇中女主一样有預知未来的能力,但於我而言,我想我可能也不会做任何的改变。但是我会尽量把生命当中的遗憾做到最少,就要减少因为你能够预见到未来的可能痛苦的事情,尽量不要让这些事情那么痛苦,除此之外别的东西你都不能做任何改变。比如說女主知道未來注定会失去他的女儿和老公,那她就會提前做好准备,在跟她老公和她女儿相处的时候一定是全身心地投入,哪怕将来有天分开了,回想在一起的欢乐的时光,她也一定会很感激遇到那些人,能够在人生的過程中陪伴她走過,那一段时间。
不过我们终究还是凡人,不能感知從過去到未來所有自己已有的和會有的記憶。其实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充满未知和挑戰才是生活最最神秘的地方。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次會遇到什么人,會去什么地方,會做什么工作。你會一直保持對未來生活的期待與希望,也未嘗不是幸事。
或者说,在做你所爱的事的过程中,你虽然会享受这个过程,但毕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预见困难以后,你所做的并不是逃避,而是能有勇气,去做你爱的事,爱你所做的事。
就像那句俗語所說,“我預見了所有悲傷,但我依然願意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