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孤舟独钓寒江雪
1925年,意大利墨索里尼组建法西斯内阁,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暗流涌动;浙奉大战爆发,孙传芳打败奉军,控制苏浙皖赣闽五省,军阀混战渐入尾声;“五卅”惨案,沙基惨案,党中央筹备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省港大罢工,工人运动在腥风血雨中艰难开展;孙中山逝世,国民革命军正式组建并东征、南征,国民党左派廖仲恺被刺,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开除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国民党党籍,国共合作前景黯淡。
当年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成立不到5年的中国共产党势单力孤,不知到何处去取得革命同盟军壮大自己,陈独秀等人示好国民党(右倾机会主义),张国焘等人则押宝工人运动(“左”倾机会主义)。
在此国内外、党内外背景下,毛泽东于1925年12月1日发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分析》。
二、微斯人,吾谁与归
文章开篇一针见血,提出一个攸关生死成败的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自然的,革命党(中国共产党)是群众的向导,需注意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基本原因就是不能做到这一点。
那如何分辨真正的敌友?毛泽东从“经济”视角出发,简明有力地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有产程度),并得出各阶级对于革命的态度,顺理成章推导出孰敌孰友(内容框架与要点整理如下表):
综上得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
1、买办阶级与地主阶级是敌人,是革命的斗争对象;
2、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朋友,其中工业无产阶级则是革命领导力量,而人数众多的农民——自耕农(中农)、半自耕农、贫农以及雇农堪称最大同盟军;
3、矛盾的中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提防对象,因为其右翼可能是敌人,左翼可能是朋友。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慨叹:“微斯人,吾谁与归?”
毛泽东《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分析》既出,一举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彼时彼刻,斯人正是农民,他们是可以引导、调动并倚重的志同道合的革命同盟军。
三、力从地起开新天
希腊神话中,巨人安泰俄斯力大无穷,因为是大地女神盖亚之子,他只要保持与大地接触就能持续获取无限力量,从而不可战胜。
革命,是以剧烈手段(主要是战争形式)推翻现有秩序、建立新秩序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然是你死我活、不可妥协的。所谓力从地起,中国共产党人单势孤,万幸找到了革命同盟军——遍布中华大地的亿万农民,也就有了坚广的倚仗之地、不竭的力量源泉,革命局面就有了扭转的希望。
那么,为什么是农民?
一有愿望。一般情况下,越穷越革命。避害而言,群体在现有秩序下经济政治地位越低下,对现状就越不满,革命性就越强,农民就位于社会最底层,态度最不满;趋利而言,革命归根结底是风险收益问题,农民在革命中可能失去的只是锁链甚至没什么可失去的(风险小),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收益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受内外统治阶级双重剥削,几乎没有哪个群体比他们更想要、更需要一个变更现状的革命。
二有能力。二十世纪初,中国试图进入工业社会而不可得,国境之内十人九农;虽说农民任人鱼肉,忍气吞声,弱如蝼蚁,但是规模决定潜力不可限量——一盘散沙若有水泥(如中国共产党)凝聚,将筑成坚不可摧的革命长城!
可以说,此文具有两大划时代的意义。
对于革命党而言,即对于有理想、有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找到了中国革命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农民。至于如何发动农民、向导群众,最终救亡图存、强国富民,则是另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对于农民而言,对于一贯被忽视、无视、轻视、蔑视的亿万农民而言,“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这个结论是莫大的尊重与认可,这种莫大的尊重与认可是“千年以来,未之有也”!
自此,革命党有了追随者,农民有了领路人,两者风云际会,最终开创前所未有的全新天地。
后注:建议网络查询原文或者购买图书阅读,自有见解,另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