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针线筐是个神奇的筐子,里面收藏着奶奶收集的线头、布条、拉链、纽扣,无论什么样的洞奶奶都能从筐子里翻出适合的布条,用她那双灵巧的手缝合好。缝过的地方丝毫没有破过的痕迹,仿佛那块布本就是衣物自带的特色装饰。
我年幼时是个顽皮的孩子,每至周末便要在树林里、田埂上玩耍打闹。有时穿过树林时,衣服会被扯开一个口子;有时在田埂上和伙伴打闹,会把扣子扯了去。
记得有一年暑假,我与几个小伙伴到高速路旁的斜坡上玩。斜坡上有些走水的凹槽,都是水泥制的,约有十米长。我们几个伙伴从楼梯爬到水槽上方,一屁股坐在凹槽里,然后再欢笑声中一滑而下。滑了一次、两次,再滑了一次时,忽觉得屁股有些凉,用手一摸,短裤漏了两个大拇指大小的洞。在同伴的哄笑声中忙跑回家去,寻到奶奶。
“俺奶,裤子漏了个洞。”
“不怕,换下来奶奶给你缝。”
说罢,奶奶端出她的针线筐。那针线筐有一个小水缸大小,只不过里面放的不是水,是奶奶平日里收集的布条。那些布条有长条形的、圆形的、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花色有深红的、墨绿的、海蓝的、黑的、白的、灰的,样式有纯色的、格子状的、带图案的,面料有棉的、细麻的、涤纶的。简直可以做一个小型的布匹展览会了。除了布条,那针线筐里还有个透明的小瓶子,瓶子里堆了大半的纽扣。形状有圆形的、菱形的,扣眼有四个的、两个的、一个的,颜色有红的、白的、黑的、棕的。其中多是衬衫上白色的四眼小纽扣,也有大衣上拆下来的发亮的红色纽扣,大衣上的纽扣是极少的,一件大衣可以穿上好些年。奶奶就是从平日里不用的衣服、碎布上裁剪出能用的布条,拆下来能用的纽扣和拉链,这才有了奶奶那满满一筐的宝贝。
奶奶从筐子里找出一块方形的墨绿色布条,颜色和短裤一模一样,把短裤翻个个从里面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好,从里面缝那块布和短裤的接口就不会特别明显。缝好的短裤乍看之下和原先的毫无区别,只有仔细盯着看才能发现那里是缝的补丁,但谁会盯着别人的屁股看呢?
有时扯掉的纽扣我会带回家去交给奶奶,奶奶套着顶针把针从四个扣眼来回穿,看得我眼花缭乱,待缝好时我的眼睛已经看花了。缝好的纽扣非常结实,觉得比原配还要结实耐扣。偶尔会把纽扣弄丢,奶奶就从那个瓶子里翻找出一个相似的缝上。如果实在找不到相似的就用尺寸差不多的纽扣缝上,这样的纽扣缝上去并不觉得别扭,反而有些特别,会更小心地保护着这个别样的纽扣。
奶奶的针线筐不知是什么时候有的,我能记事时它便待在奶奶房间的衣箱上了。幼时我常将筐子搬下来,把里面的布条分尺寸大块的叠成一叠,长条的裹成卷。有一次我在筐子底发现了一块从未见过的景泰蓝颜色的方形布,布上绣着一朵花的图案,整齐地叠放着。我问奶奶那块布的来历,奶奶笑着跟我说那是她的宝贝,让我叠好放回原处。后来我才知道,奶奶最爱素雅的衣服,尤其是绣着花的蓝色、墨绿色的。那块布应是奶奶最喜爱的一块,所以放在筐子底,不忍用掉吧。
有一次我问奶奶家里也没有很多衣服要补,为什么要收这么多的碎布。奶奶说这些布都挺好看的,扔了怪可惜的,也不占地方就留下来了,万一有需要缝补的就能派上用场了。奶奶还说每一个母亲都有这样一个针线筐,放着碎布、线头以备不时之需。
当时只觉是奶奶那一辈人身上的勤俭促使她们那样做,现在才明白那样的做法是一代代人传下来的,是多么明智的做法。
奶奶用针线筐收集碎布、纽扣不正像我们学习收集知识一样吗?我们时常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经常为了一些不懂不明白如何处理的事情抓耳挠腮,这不正是因为我们平日里没有将那些碎片化的知识、理论收集才造成的吗?假使我也能像奶奶那样注重平日收集积累,在遇到难题时也不至手足无措。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针线筐”,把平日里看到的、听来的、学习的、实践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到筐子里,并给每块“布条”分类,在遇到“破洞”时借助我们的布条将“破洞”缝合好。
当然,一双巧手需要经过多次缝补练习。不要害怕遇见“破洞”,相反应当激动,遇见“破洞”时,就是你的“布条”发挥作用的时候,就是一次很好的练习机会。
平时便开始收集吧,再遇见“破洞”时要笑着说:“不怕,我来缝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