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在地方型支柱国企待了三年,在美资外企待了两年,有一些自己的感触。结合个人思考写下这篇文章,一为记录,二为未来规划提供参考。
论述
此文之传统企业,不特指行业,只是相较于成长型创新企业而言。
传统企业成立年限很长,在行业内处于规模领先地位,拥有成熟的产品和稳定的业务,以及庞大的团队,理论上遵循一套既定的工作流程和规则,实际运作中可能根据管理人员和团队成员能力素质,公司文化,圈子氛围等,对规则进行不同程度的弱化。员工以老员工(8年以上工龄)为主,往往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或者处事哲学,技术水平则差异较大。公司中的年轻员工主要作为执行人员培养,按部就班类型的年轻员工特质比较受欢迎,他们的特点是完全按照指令快速执行,有疑即问,是执行主力。研究型的新员工相比之下初期会显得产出较低而略逊,不过后期由于对业务全面的掌握能成为团队技术核心。创新型的新员工最不受待见,由于发散思维常常扩及项目需求之外的东西,或者尚未引进的新技术和新工作流程,同时个人经验尚浅,对很多东西的设计缘由,所针对的问题和潜在缺陷不能完全掌握,容易在自发地想优化某个事物或者尝试使用某个很酷的新东西时因片面理解犯下错误从而受到打击。传统型企业的基层管理往往不能很好(也不存在这样的动机)地去帮助一个创新型新人的个人成长,通常选择是限制其在当前流程和方案下工作,最后将其转化为一个按部就班型的员工(或者任其离职)从而维持稳定。
成长型创新企业成立年限通常很短,但是如果一个行业处于蓝海,其可能成立很长依然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涵盖初创公司和快速成长阶段的公司。这样的公司通常核心员工和管理层会是老员工主导,执行层和基层管理则以年轻员工(8年以下工龄)为主。能持续成长壮大的创新企业要么处于蓝海行业,要么在成熟行业里引入了革命性的方案。这类公司规模还不是很大,业务不稳定,执行团队不稳定,规则也较为灵活,至少拥有一项完整的核心生产技术和相应流程作为成长之源,公司在改进流程,引入新技术,打造品牌和开拓渠道方面非常积极,同时为了吸引优秀员工和激发员工责任感会提供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报酬和工作环境,并且重视员工个性的表达,能让员工最终稳定在符合自身特质的团队角色上,因此人员冗余度低,每个员工可能都显得非常重要,团队内互相替代性较低。这类企业初期按部就班型员工占比相对传统企业较低,与客户规模对应的工作量规模相关,研究型和创新型员工占比相对较高,主要用于通过创新型研发活动,来完善核心技术和流程,并且保持技术处于行业前沿,如果是新行业龙头企业甚至能引领行业标准(一个例子是新行业区块链的矿机生产商和矿池运营商,龙头企业通过快速扩张引领了行业标准)。这类企业对于个人成长较为重视,管理层也有动机培养优秀的员工以为后续扩张储备干部。未来随着行业发展企业成长性趋0进入稳定期,则演变为一个传统型企业。
一个企业是否为创新型企业,或者是否具有创新述求,主要取决于企业成长性,而企业成长性外部取决于市场需求,行业竞争和技术演进,内部取决于上层决策者的意图。
亏钱的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前景和一批优秀的核心人员来为一批甘愿投资的风投背书从而取得一个很好的现金补充的话,是不太可能成为一个成长型创新企业的。
传统型企业由于老员工居多,处于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期,整体上各方面的决策会更加偏向保守,习惯采用管理思维处理问题,同时对新技术存在的高学习成本和未知风险产生恐惧,不在面临绝境的情形下不会尝试进行创新研发,但是在从其他大型公司引入全套成熟方案上会比较积极。团队工作效率偏低,成员个体责任感偏低(集体淡化个人责任感),通过强化管理淡化个性和指令导向的工作方式,个体之间相互替代性非常高,按部就班型成员占据绝大多数,因此开发的产品初期往往存在bug多,优化较差,技术落后等的问题,但是也会通过"开发->客户验收->提出问题->迭代修复"的方式逐步完善产品,传统企业一般以足量的可替代的中等水平员工持续迭代来达成目标,周期通常比精英型的创新企业长很多,如果本身产品也是长周期的专业产品且市场稳定,则最终往往能产生一个较为完善稳定方案,否则容易流产和淘汰。这基本是传统型企业开拓或转型创新业务所遇到的必然问题。
成长型创新企业相比之下当然更加善于创新开发和新产品迭代,由于扩张逐利的需求驱动创新和高效演进的需求,通过一个初始故事拿下资本,然后投资于人才和渠道,通过一期产品的回报验证故事逻辑,然后继续这个循环。创新,研究,高效和责任感会是企业对员工的必然需求,为了获取这样的员工企业会提供高于市场的报酬并提供符合员工特质的工作岗位和合适的管理方式(如互联网公司流行的弹性时间和扁平化管理),这样既能保证效率又有利员工的个人成长。成长起来的员工当然会有更多的选择,但如果企业作为行业内高速成长的新星,提供了行业一流的回报,又为行业提供了高素质人才,对于这个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