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好几对重要关系 心得体会

        统筹的目的是兼顾,就是要善于从全局看问题,平衡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五个必须统筹”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是我们党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也是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科学方法论。

        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同发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重大突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有利于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业创新活力,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只有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才能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制度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当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时,资源会得到充分利用,既无过剩也无短缺的情况发生。而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时,经济就可能陷入困境。要深刻认识我国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矛盾状况,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新动能和旧动能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经济发展从来都是由一定的动能来驱动的,动能有多强,经济发展就会有多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实现动能的转换。这是经济保持一定增速且实现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必须科学把握“稳”与“进”、“立”与“破”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稳中求进、先立后破,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经济发展是在既有基础上继续前进的过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其基本特征。它犹如一个活的有机体,是一个不断盘活存量、做优增量,进而提升质量的持续过程。存量是增量的基础,增量也可以转化为存量,二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当前,我国经济一些领域存在增量资源有限、带动作用不明显,存量资源闲置等突出问题,必须在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上下大力气,不仅要善于通过盘活存量来带动增量,还要善于通过优化增量来激活存量,联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是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大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前提,经济质量的提升是推动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坚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机统一的发展。面对内外严峻挑战,我们既要稳字当头,不能只看速度、不顾质量,也要稳中求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把经济增长的目标定得太低,要以进促稳,坚持以质取胜和规模效应相统一。

        这“五个必须统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论断,既是对已有实践的总结概括,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引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总供给和总需求、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这五对重大关系,在认识上深刻揭示了必须运用系统观念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规律,在方法上丰富充实了唱好“经济大合唱”的工具箱,在实践上提供了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的行动指南,在理论上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成果,应当长期坚持好、正确运用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