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1,貌似自己读了很多书,但是,读完记不住,一问三不知;
2,感觉自己也做了很多摘抄,金句,好段落等,但是,自己真正要用的时候,又感觉用不上,不知道怎么链接;
3,把阅读当成了一种消磨时间的消遣,尽管每次都信誓旦旦地说,要读100本书,通过阅读来改变自己,但现实是,除了“阅读”本身之外,好像没有什么收获 …………
我在阅读会上,经常会听到这样问题,这些应该是大部分阅读者都会面临的问题。
假如你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妨停下脚步,一起来看看到底怎么做,可以彻底对治这种无效阅读,让阅读变得高效起来。
首先,我们来看,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彻底告别无效阅读呢?
答案是,肯定有的。
我把它称之为“深度阅读法”。
01
”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内化的“才是自己的
什么是“深度阅读”?
相对于刷书似的“浅阅读”而言,“深阅读”对阅读者的要求会更高一些,这个阶段的阅读,不能停留在文字层面,而应该往深度思考处靠,就像挖井一样,得往深处挖,直到挖出“汩汩水源”,才算有效。
正所谓,思如泉涌般,靠的就是深度思考,得把从书上获取过来的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并且为“我”所用。
关于深度阅读的解释,我在百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深度阅读(Deep Reading)是一种基于知识图谱,集成与书籍相关的知识源,具备内容理解、关联分析以及用户行为分析能力,支持个性化、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知识推荐,向读者主动提供全面、关联、智能的深度知识服务的全新阅读模式。
用一句话总结:深度阅读,即深度思考,是将阅读中所“看到”的资料“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模块的一种方法。
那什么是“内化”?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次课程上,老师问学员们,现在你能够脱口而出的英语单词有哪些?
同学们都开始回答这个问题,最后,同学们都发现,尽管大学毕业快30年了,毕业后没有使用英语,现在还能够说出来的词,都是当年自己“刻骨铭心”背过、抄过、使用过多遍的单词。
这些所谓的“刻骨铭心”就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如果把书比喻成朋友的话,只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才可能会有“念念不忘”的想念吧!
阅读,是一场灵魂的对话,对话越深刻,体会越深刻!
02
不写,就没有思考
“不写,就没有思考”,这句话是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说的一句最为经典的话。
卢曼自创了一套笔记记录法,叫做卡片笔记写作法。通过这个方法,他一生积累了9万个知识卡片,写了58本书,以及大量其它出版物。
后来,德国作家申克·阿伦斯写了一本名为《卡片写作法》的书,这本书中就详细地记录了卡片写作法的方法。
为什么在深度阅读中会提到卡片写作法呢?是因为,通过多年的阅读写作实践证明,我发现,卡片笔记写作法,是推开深度阅读的一扇“暗门”,谁掌握了这个方法,谁就会找到深度阅读的“暗门”,从此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让自己的阅读更加高效起来。
至于,具体怎么进行“卡片笔记写作法”,你可以仔细阅读《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当然,我们在后面的分享中也会专门来写,这是一个“深度主题”,值得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实践和学习。
03
不要急于求成,要坚持长期主义
说完卡片笔记法,我还得说一下,关于阅读态度的问题,那就是,不要急于求成,要有长期主义的心态,日拱一卒,一步步地朝前走。
我有个同事,特别好学,参加了不少读书会活动。为了跟上各个读书会的节奏,把自己弄得像个高速运转的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没有片刻的休息。最后,把自己整疲乏了,像是个泄气的皮球一样,抱怨说,我太累了,脑袋嗡嗡嗡地转个不停,百度网盘收集了一大堆的资料,但就是读不动,不知道如何是好。
后来,我跟她分析说,她现在有一门功课要学,那就是断舍离。
我们经常用“书海无涯”,“汗牛充栋”,“浩瀚书海”等这样的成语来形容书的数量。面对这么多的书,我们到底该读哪些书,怎么读,这些都是有方法的。
当然,如果我们阅读只是为了消磨时光,可能无所谓方法一说。如果我们阅读是为了追求自我成长,那么,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4
用深度阅读,重启阅读新模式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著名哲学家洛克说,读书只能供给知识的材料,如要融汇贯通,应靠思索之力。
考尔德也说,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
这些都是在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阅读一直没有太大的进步,阅读不得法,不如,用深度阅读,重启阅读新模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