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 规划:在接续奋斗中夯实现代化根基

       当先进动车组疾驰在神州大地,当母亲河干流水质持续改善,当国民经济总量稳步迈向新台阶,“十四五” 时期的坚实成就为 “十五五” 规划的启航铺就了厚重基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以高屋建瓴的战略擘画,勾勒出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与历史担当。

       一、承前启后的历史定位: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衔接。“十五五” 并非简单的时间过渡,而是中国式现代化 “两步走” 战略中的关键节点。一方面,需巩固 “十四五” 时期城镇化推进、社会保障完善等成果,守住发展基本盘;另一方面,要直面国际百年变局下核心技术竞争加剧、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战,为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夯实基础。《建议》对 “变革蕴含机遇、挑战激发斗志” 的判断,正是对这一历史方位的清醒认知,为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提供了方向指引。

       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创新与循环的双向发力。《建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主线,构建起 “创新驱动 + 双循环支撑” 的实施路径。在科技领域,以超常规措施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破解产业链薄弱难题;在产业层面,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方向,既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释放潜力,又培育未来产业抢占竞争制高点;在发展格局上,通过扩大内需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相结合,破除流通堵点,让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释放。

       三、民生至上的价值底色: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人民至上” 是《建议》贯穿始终的理念,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形成良性循环。就业与收入领域,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振消费等举措,缓解增长压力、提升居民获得感;公共服务领域,围绕教育强国、养老保障完善等需求,回应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新课题;生态民生领域,延续美丽中国建设步伐,让绿色发展惠及更多民众。这种以民生为导向的规划设计,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落脚点。

       从明确历史定位、规划实践路径,到坚守民生底色,《建议》为 “十五五” 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未来五年,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这三大核心,以坚定的信念、务实的行动落实规划部署,就一定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为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让国家发展更有底气、人民生活更有品质。  (茫荡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