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始发站上了公共汽车,坐到最后一排。在我的后面,紧跟着上来一对母女。妈妈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
她的女儿五六岁,怀里紧抱着一只毛绒玩具。那时车厢里尚有部分空座,可是小女孩瞅瞅那些空座,然后坚定地指指我,对她妈妈说:“我要坐那里。”
我愣住了。
女人抱歉地冲我笑笑。她低下头,对小女孩说:“咱们去那边靠窗的位置坐吧。”
“不,我要坐那里!”小女孩再一次指指我。
我不知道小女孩为什么非要坐到我的位置。但我知道,现在她与妈妈犟上了,任女人如何哄她,就是站在那里,不肯随女人去坐。她不去坐,女人也不去,两个人站在狭窄的过道里,任很多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她们……
我想,现在小女孩想要的并非是一个座位,而是一种满足。习惯性的满足,有理或者无理要求的满足。
或许大多数时候,很多像她一样的孩子,这种满足可以在家里得到,在父母长辈那里得到。问题是,现在,她并不是在家里。
01
不久前爆出过一条新闻,女子从小被富养,购物成瘾负债约70万,家人卖房还债。
一位从小被富养长大的女孩子,对于金钱没有什么概念,生活中一直都是买买买,偏爱各种名贵的包和化妆品。
可是,她自己四位数的月收入,无节制的开销根本负担不起,为了维持自己的高消费,这个姑娘偷偷把父亲和丈夫的车子做了抵押,还通过各种方式借钱,包括高利贷,现在连本带息,20多万元本金要还70万左右。
当债主接二连三上门时,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告诉了丈夫和父亲。老父亲批评女儿的同时也很自责,两记耳光打在了自己的脸上,后悔从小把独生女当成掌上明珠,在物质上太宠她。
为了还债,姑娘的老父亲决定“卖掉房子,租房子住,走一步算一步”。
像这位父亲一样爱孩子的父母在中国并非少数,多数这类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家庭,但因为自己从小物质上并不宽裕,或者自己经济上稍微好一点点,总是担心孩子受委屈,希望把最好的都给孩子,所以对孩子的要求来者不拒,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富养”,孩子长大后就能幸福快乐,眼界开阔。
但遗憾的是,幸福的真相并不是这样。与孩子的幸福感紧密相关的,是对愉悦感的节制。
02
中国人在节假日、重大场合祝福亲朋好友的时候,尤其喜欢用“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来表达良好祝愿。
很多人在有了小孩,当了父母以后,心愿就是能够让宝宝事事顺意,心想事成……
周华健的《亲亲我的宝贝》这样唱:
亲亲我的宝贝,我要越过海洋……我要飞到无尽的夜空,摘颗星星做你的玩具,我要亲手触摸那月亮,还在上面写你的名字。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爱的宝贝,父母总是想要给孩子很多,哪怕翻山过海。他们的心愿像周华健唱的那样,希望摘颗星星给孩子做玩具,希望在月亮上面写下孩子的名字。
父母,总是穷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可是谁又真的有那摘星捞月的本事?
现在的小孩,多半是“温室里长大的花朵”,家里的长辈对这根独苗总是千般宠爱万般呵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说,看不得小孩受一点点的委屈或者怠慢,听不得小孩半分钟的哭闹,几乎包办了孩子的一切生活。
结果呢,小孩自理能力差、独立性低、依赖性强,很多小孩甚至长到五六岁依然不会自己穿衣服、吃饭、洗漱,更别说帮忙干家务活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觉得主要由两个方面:
一是父母处于对孩子的爱(溺爱):总想给孩子提供最优质的成长环境,为了表达爱意,替孩子做了本应该孩子做的太多的事情。
二是父母出于自私:小孩刚开始学做事的时候,不论是吃饭、穿衣、情节什么都好,肯定会搞得乱七八糟。
就比如说吃饭吧,由父母、长辈来喂饭,可能十几分钟就搞定了,“多快好省”;而孩子自己吃呢?真正吃到肚子里的不多,反而有可能搞得满身满地都是,耗时长且不安全,所以,大人们评估了一下显性的投入产出后,还是决定自己动手,替小孩做了吧!
小时候“心想事成”,长大后就可能“事事难成”。关键是不能只借助大人的力量去帮助小孩轻易达成大人们心目中的“心想事成”,而是要告诉、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去实现自己所真正想要的。
03
有一则谚语:“谁不经失败挫折,谁就找不到真理。”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可不仅仅是给予和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的感受快乐。
人生中的生死别离,快乐与痛苦,从来都如影随形,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被告知“不”的教育体验。
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任性的时候,一般3~5岁。当父母发现孩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出现的时候,就要有意地对孩子进行说“不”的教育。
第二:选择恰当的说不的环境。当对孩子说不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是在众人面前面对你。
第三、冷静面对孩子的哭泣。
我的一个朋友,他非常宠爱女儿,但每当她耍横无理取闹,他也会立即变脸。任凭她哭闹,也不理她,只是陪着她、看着她,偶尔冒出一句话:“哭累了没有?哭累了告诉爸爸哦,爸爸等你。”
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告诉孩子,如果你的要求不合理或做的不对,你即便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只要家长坚决,孩子就明白了,哭闹都没用,然后家长再进行疏导性教育,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不是无原则的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