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2025.9.11,中午12.14,记录最近看的书《二千年间》。

这是在书展上无意中看到的书,这本书说起来很小、很薄,但名字却起的特别宏大。我不理解这么小的书能容纳中国历史的两千年?它里面能写些什么呢?
于是抱着好奇,我立马购入这本书,看完了太白金星就开始看这本书。
在书的一开头就写到,这是书中的内容写于1944-1945年,原本是一篇一篇的,后来整理成了书籍出版。
其实这本书并不像传统的历史类读物,以科普的方式介绍历史各阶段发生的事,详细、完整并不是这本书追求的。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以一个个关键词牵起一根审视过去两千年历史的线,从而从历史中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因此正如书背面吴晗所评“这本书把现实和历史联系,从历史来说明现实,也从现实去明白历史。一本活的史书,经过精密的消毒手术,健全而进步的史书。”
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帝王、官员、宦官、外戚这些上层有权的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农民、士兵、土地;还有这片土地上的多民族,这些关键词让这本书虽小,却很厚重,又产生了明确的因果关系,在阅读时,竟真的会和当下产生联系。
从书中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兴其实也不过百年,而百年后就开始衰落,有些快一些,有些慢一些,但最终都逃不过改朝换代的结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个时间呢?
在一个王朝刚刚开始时,经历了前朝的动荡与不稳定,所有人是否都抱有一个美好的期许,至少不能再重蹈覆辙吧,这样的愿景是否真切地让上层有所动容,从而奋发图强呢?
当一个王朝继续发展了几代,掌权者还能真切体会到王朝得来不易吗?还能感受到动荡时局中的情景吗?还是被周围的阿谀奉承、权利的吹捧而迷了眼、乱了心呢?
那对我们当代人来说,我们是否也处在无法深刻体会前辈的艰苦岁月、辛苦换来的盛世荣华中呢?
其实真切的体会和间接的体验(看电影、看电视、看新闻、听讲座等等)之间是有巨大的鸿沟的,这就导致我们很多人会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又或者思想和行动上都是矮子的情况。
那如何才能更真切地去体会过去、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未来的建设中呢?
这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