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有书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每次读及这些小故事,内心总油生一种说不明的感动:感动于文字的力量,感动于故事传递的温暖。
与刘海霞老师邂逅,定算得上一次温暖。
刚来实习的学校,就有很多老师向我介绍她,对她的教学技能赞不绝口,连我敬仰的邓老师,也对其连竖大拇指,是此,我想,这老师定顶厉害吧。想归想,我还是想亲眼去见见她的厉害,古语有言“择师善从”,倘若她真像大家说的这样厉害,我必要信服、尊敬她,把她当做学习的老师和榜样。
实则,对刘老师的敬慕早已开始。来实习学校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与刘老师产生了交集,只是那时我还不知道她是刘老师,所以也并未向她请教。后来,我总会在人来往人的红绿灯路口与街角贩卖处见到她,她流露出来的品格和气质总能把我折服,我想要靠近又有些担心。当然,她也不全是那么有“距离感”,相遇时她也会给我一个点头和微笑。一次、两次、三次……我越来越觉得刘老师眉目间,嘴角间流露的都是一种豁达与淡泊。只是这时,我仍不知道她是刘老师。
再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邓老师介绍我俩认识,我才恍然大悟。
第一次与刘老师谈话,我有点局促,一则是因为大多人都说她文化底蕴深厚,我生怕自己对不上话。二则是我对老师总有一份敬意,我导师曾说尊师重道是一个人的本分,所以我又有些距离感了,断不敢不客气与她讲话。
可听了刘老师的一堂课后,我这些顾虑便没有了。
这堂课上的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诗词歌赋,我总是有些喜欢的,但对古人诗中韵味的深究,我总少了些感悟。我日常喜欢读,但究的少。于是我有有些紧张,万一刘老师所讲太有韵味,我若因自己功底不够而究不出来,那得多遗憾。所以这堂课,我在后排捧着本子,像极了一个小学生。
上课前,刘老师和蔼可亲的问大家“我们的口号是什么啊”学生高声“做最好的自己”,这样常规的师生问好我都觉得心里一暖。像春风柔柔的抚过脸颊,我怎么会不觉得温暖?可接下来的课堂氛围,我真觉得我不是在听一堂语文课,而是在春风里漫游,寻找自己心里的舒畅。刘老师先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诗句,从“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每一次分享,都是内心真挚的对话,刘老师总在评价中鼓励学生,“你的朗诵真有感情,老师喜欢”、“这样一首有气势的诗你读的多好啊,我喜欢这首诗”、“真不错,老师相信你这样爱学习也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的鼓励和评价方式,在上课初始,也打动了我、鼓励了我。接着,刘老师先解读课题“书”字“湖阴先生”“壁”,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搜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感受。有时她还幽默风趣一句“那些不知道的同学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讲解诗的背景时,刘老师也能让学生走进“一番天地”,主动想要去一探究竟:诗人与湖阴先生的关系。诗一开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刘老师连问了“几个谁”就解开了其中的奥秘,谁家的茅檐?谁家的花木?是谁在打扫?又是谁在栽花?这样的互动方式很快就让学生突破了前两句诗的关键信息,便能带着自己的想象画面贴近了湖阴先生。对于一个怎样的湖阴先生,便也知十之八九了,这些信息和韵趣除了诗本身传达给读者的。刘老师的引导“功不可没”。
当然,这两句诗中的“畦”字学生理解有难度,但结合生活来理解个字就比较容易些,于是刘老师引用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学生很快“豁然开朗”了。接着一个疑问让我们更近一步与湖阴先生的距离:能种出这样这样整齐的花草树木的人到底有什么性格呢?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学生的回答中,直观地感受到了其中的韵趣,七七八九,学生定是掌握得不差。这样融会贯通的课堂,刘老师还鼓励学生多举手,学生总会有一些创新的答案,刘老师会适时地把学生答案板书在黑板上面。即使有学生没有那么深刻的领悟,刘老师还有“法宝”,那就是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终也让学生与湖阴先生交了朋友。后面两句诗更值得一读了,“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的画面感太和谐了,这样的一幅和谐的画面很容易让我们想象这个小院子是依山傍水的。
画面很容易想象,可是要在脑海里把这个和谐的画面转换的再美些,在有层次感些,单靠学生是不行的。可刘老师有感情的朗读真能唤醒我们对诗的记忆,甚至还唤起我们去分析诗歌写作手法的愿望。一步一步的,学生明白这两句诗用了对偶、拟人、用典。结合以往的旧知识让学生回顾巩固。不止这些,在刘老师一次一次用心的引导下。诗的深处我们能看到了。教学的过程中,刘老师从来没有忘记与学生对话,因为他把课堂给了学生,用心与学生对话,所以课堂氛围那么的融洽有诗味,连我,也已置身这个情景。
课堂的总结。刘老师还引出古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不自觉地把湖阴先生依山伴水居住环境和这样“大胸博”情怀联系在一起,我想,刘老师也该是喜爱山水的,要不然她怎么能把湖阴先生高雅的品性品得那么清楚呢?最后配上动听合适的音乐轻松有感情的朗读,让整个课文堂的收尾,显得饱满有张力。一种“课中读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感受跃然于我心间。
一堂让我“念念不忘”的课,一堂让我受益匪浅的课,一堂让我盛感“绿意盎然”的课。这堂课,我读到一位优秀老师课后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幸,有感:生活的品格往往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你可以选择追求自己心底的“一片绿意”,也可以选择让自己变成品性高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