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汉,汉宣帝时期的朝廷重臣,曾两度任京兆尹,负责治理京兆地区,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十大清官之一。他为官清廉正直,为人嫉恶如仇,敢于同奸邪小人周旋,敢于同豪强权贵做斗争。
赵广汉第一次担任京兆尹的时候,名义上还只是“代理市长”,以至于底下的中层官员对他并不信服。其中有一个名叫杜建的官员,甚至敢公然挑衅赵广汉。
杜建主持昭帝陵墓预建工程的时候,通过偷工减料、克扣饷银等手段贪污牟利,不仅发了一笔横财,而且还在上下打点的过程中与许多权贵结成了同盟。
得知此事后,赵广汉愤怒异常,本想将其绳之以法。但是,由于杜建资格老、根基深、人脉广,轻易动不得,无奈之下,赵广汉只能把杜建叫过来训斥一番,警告道:“贪墨修陵款项乃是欺君之罪,按律当斩。本官念你劳苦功高,这次又是初犯,便不依法办理了,还望你悬崖勒马,切莫泥足深陷,不然休怪本官不念旧情。”
杜建认为自己要资历有资历,要关系有关系,像赵广汉这种初来乍到的“代理市长”,顶多只能嘴上逞威风,实际上根本不敢动自己一根毫毛。因此,杜建只是嘴上应承,说些谨记教诲、下不为例的话,但心里却根本不服气,不仅没有悬崖勒马,而且还变本加厉,愈发放肆。
赵广汉见他不思悔改,干脆不再规劝,而是直接搜集证据,并亲自下令将其逮捕归案。
杜建见赵广汉竟敢下发逮捕令,非但不谢罪求饶,反而还气焰嚣张地呵斥道:“姓赵的,你这京兆尹的位置还没坐热,就敢来动我,你就不怕自己位置不保?等京兆地区的达官显贵来找你算账的时候,我倒要看看,你还能不能这么威风!”
这下果然是捅了马蜂窝,人还没押到牢里,为杜建说情的人便纷至沓来,其中有宫廷里的太监,有名门豪绅,也不乏官员。赵广汉知道杜建不是一般的人物,处置他会有很大的阻力,但是,不管对方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他都慨然不惧,因为他知道,得罪人事小,维护国家法纪事大。
既然食君之禄,则要忠君之事,为君分忧。
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赵广汉拒绝了所有为杜建求情的达官显贵。其一身正气、不畏权势的行事风格,可见一斑。
更可贵的是,赵广汉不仅仅是果敢和严厉,而且还非常有头脑。当他拒绝求情者,并宣判杜建死刑的时候,他就预料到,以杜建的关系和手段,绝不会在牢里坐以待毙。因此,他一边派人加强对牢房的看守,一边派人严密监视杜建的家人和门客。
果然,就在杜建临刑前一天,杜家竟然买通了牢房看守,并重金招募了一群“敢死队”,意图劫狱救人。早有预料的赵广汉,亲自前往杜家,训诫道:“杜建所犯乃是欺君之罪,尔等若贸然劫狱,非但救不了人,甚至会为杜家招来灭门之祸!本官不希望尔等枉送性命,若趁早收手,本官可以不予追究,不然的话,普天之下,绝无尔等的藏身之所。”
此话一出,杜建家人面如死灰,权衡利弊之后,只能放弃劫狱的计划。最终,杜建被斩首弃市,京兆百姓纷纷对赵广汉交口称赞。
杜建案发后不久,也就是公元前73年,汉宣帝登基,赵广汉被调往颍川郡担任太守。
颍水郡治所大致在今河南省范围,因境内有颍水而得名。郡内豪门大族通婚联姻,势力盘根错节,地方官员更与其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横行乡里,郡民深受其害。朝廷之所以将赵广汉调往颍川郡,就是希望他这个不畏强权、雷厉风行的清官能改变这种局面。
赵广汉身负重任,丝毫不敢怠慢,上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调查。经过几个月的明察暗访,他发现原氏和褚氏不仅是郡内最大的家族,而且这两大家族早已结为姻亲,互相扶持,互相照应。因此,原、褚两家的势力极其庞大,财力也非常雄厚,郡内豪门大族大多唯其马首是瞻。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赵广汉知道,若想惩治颍川郡内的豪强,必须先处理原、褚两家,这样既能表明官府的决心,又能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当然,擒王之策虽然成效最大,但风险也同样不小,一个处理不好,不仅无法惩治元凶,反而会刺激郡内的豪强大族,甚至可能会促使他们联合起来反抗。
因此,“擒王”这件事,要么不做,做了就必须做绝,不留任何把柄,也不给他们任何反扑的机会,不然遗祸无穷。
那么,如何才能合情、合理、合法地惩处原、褚两家,并迅速瓦解豪强大族的联盟呢?
赵广汉思虑多日,最终想出了一个一箭三雕的办法。
首先,赵广汉派人在各地设置竹筒,形状像瓶子,口很小,全封闭,除非将竹筒打碎,不然绝对无法取出里面的信件。这个设置,类似于保密信箱。事实上,这也的确是我国最早的举报箱。
设置“举报箱”的同时,赵广汉发布公告,鼓励郡内民众匿名举报,并承诺所有的举报信件绝不外泄,看完即毁。如此一来,那些深受豪门大族迫害的郡民,纷纷写信举报,揭发那些豪门大族的罪行。甚至,有些敌对的豪门势力,也借机告密,报复和打击竞争对手。
其次,赵广汉通过“举报箱”搜集线索的同时,故意让手下偷偷去散布小道消息,说某某家族不堪忍受原、褚两家的压制,于是向官府告发了他们为害一方的罪行,并提供了一些线索和证据。
如此一来,不仅让原、褚两家担惊受怕,而且还导致各大家族互相猜忌。而这种互相怀疑、互相防范的气氛,逐渐引发了豪门大族之间的内讧。
最后,赵广汉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亲自带人将原、褚两家的家主捉拿归案。原、褚两家的门客见势不妙,本想联合各大家族向赵广汉施压,但是,原、褚两家群龙无首,而其他家族又尚存疑虑,导致他们没能在第一时间联合起来。
赵广汉牢牢地抓住了这个时间差,以迅雷之势,公布原、褚两家的罪行,直接宣判其死刑,并当场将其斩首。一时间,全郡震惊,百姓欢欣鼓舞,其他豪门大族则人心惶惶。
首恶伏法之后,更多颍川百姓加入到举报的阵营中,而那些豪门大族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刀下亡魂,不得不收敛行径,再不敢像以前一样盘剥百姓。
经过赵广汉大刀阔斧的整治,颍川的面貌在短期内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
赵广汉为官清正,不仅受到各地百姓的爱戴,甚至,一些被赵广汉亲手惩处的罪犯,都被他的德行和操守折服。
据载,有一次京城发生了一起特殊的绑架案,一个宫廷侍卫便装出宫,竟被匪徒盯上。匪徒见他衣着光鲜,以为是只肥羊,遂将其绑架。
京兆地区鱼龙混杂,类似的绑架案时有发生,但是,这次却截然不同,因为被绑之人毕竟出自皇宫大内。若宫廷之人在其辖区遇害,那么,当时担任京兆尹的赵广汉恐怕难辞其咎。
因此,一接到报案,赵广汉顿觉不妙,急忙亲自带人去现场勘察。一番搜索,终于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赵广汉顺藤摸瓜,寻到了劫匪的住处。
为了稳住劫匪,赵广汉命令随从按兵不动,而他自己则亲自出马,担任“总指挥”,尝试劝服劫匪。
首先,他命长安丞前去劝解,道:“里面的人听着,京兆尹赵公在此,奉劝各位切不可冲动,万不可伤害人质。此人乃皇宫侍卫,若他遇害,诸位不仅会成为朝廷要犯,难逃一死,甚至会株连家人。”
长安丞劝说了一番,劫匪尚无动静,赵广汉担心事态恶化,急忙亲自开口劝解,道:“吾乃京兆尹,诸位千万冷静,万不可铸成大错,不然连累家人,悔之晚矣。还请诸位悬崖勒马,即刻出来自首,只要人质无恙,尚有转圜的余地。本官承诺,诸位若自首,日后遇到大赦的机会,本官定会为尔等争取赦免。”
赵广汉这番话,语气非常恳切,言辞非常真诚,且将利弊分析得非常透彻。劫匪听后,心想赵广汉为官清正,言出必行,且如今无路可走,唯有自首一途。思虑再三,两名劫匪不得不释放人质,磕头请罪。
至此,这起特殊的绑架案尘埃落定,一般的官员碰上如此功劳,必定会严惩罪犯,并借机请功。但是,赵广汉却不是这样,他不仅亲自将犯人押解入狱,而且叮嘱狱吏,要求他们善待犯人,不可严刑拷打,并偶尔为其备些酒菜,以慰其自首之心。
另外,赵广汉在上报案情的时候,还牢记自己的诺言,清楚地交代了罪犯释放人质、磕头谢罪的情况,从而为罪犯争取宽大处理的机会。
赵广汉的坚持,最终没能改变死刑判决。无奈之下,他只能为那两个劫匪预备好棺木和随葬品,并派人前去解释,道:“国法难容私情,二位绑架官人,虽然最后悬崖勒马,但终究罪犯滔天,难逃一死。赵公已尽力,只能为你们准备棺木和随葬品,还请二位见谅。”
那两个劫匪早已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但听完这些话后,他们顿觉暖心,叹服道:“赵大人爱民如子,已为小的竭心尽力。落此下场,只怪小的自己误入歧途。小的对赵大人的恩情感激在心,死无所恨。”
“死无所恨”四个字,出自罪犯之口,比史官笔下的千万赞誉之言,分量更重,意义也更大。赵广汉为官如此,恰如后人为其所赋之诗:
不畏强权理政精,豪门恶势扫除清。皇亲国戚同民待,清正廉洁万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