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了秋文心理幸福心理学3天的成长班。在最后一天,辛导带着全员做了一个爱的连接的练习。这样练习也是希望我们能打开一些叫连接的通道,开始对外面的世界有感觉。这个练习就是让我们重新建立爱的通道。当爱的通道建立的时候,爱才有机会流动。
爱是一种感觉,爱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去爱,一种是被爱。我们很多时候不太会“去爱”。大家“被爱”都很熟悉,“去爱”没概念。如果一个人只能停留在“被爱”这个视角里,那“去爱”就变得有了条件。
平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去爱”加上条件,比如最常见的一句:“你要对我不好,我就不理你了!”我们把这句话翻译成“被爱”和“去爱”,就是我得先感受到你爱我,这是要先满足我被爱的需要,然后我才会去爱你。这样“被爱”就会变成“去爱”的条件。
那这个“爱”我们再是啥定义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爱带出来的感觉叫交换。我们每个人对“爱”的定义都不一样。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会把自己的爱给予对方,和评价了对方给自己的“爱”。如果说我需要得到那个“被爱”的体验感,我才“去爱”,那两个人关于“爱”的定义是什么就通通都不重要了。爱就是一种交换,就是你先给我,我才给你。你要是不给我,我也不给你。这是叫“交换”,就你给我我才给你,你要是不给我,我也肯定不会给你。 一旦我们对“爱”是保持这种交换态度的话,即使我收到了对方10分的爱,我也会考虑一下是否给对方8分。
每一个人其实在内心深处都是渴望“被爱”的。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也能接触到很多学员,他们会觉得不需要“爱”。那是真的不需要吗?还是以为要不到。要不到其实是要。还有当一个人习惯在这里没有的时候,那这个人到外面的时候,有人给他,他能不能得到呢?这个可能她/他自己都不清楚。
因为当一个人只能给没有办法要的时候,那他/她被爱的资格感就会受阻,也就是说接受爱的能力会受阻,这样他/她就没有办法接受别人的爱。
举一个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想象。当有些人去夸另外一个人,比如说“哇 ,你好漂亮啊!”当我们一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是不是第一时间就会一边摆手一边说:“哪里,哪里......”这其实就是拒绝了别人对自己的爱,深层就是叫没资格感接受爱。
当这个人说有也行,没有也行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他已经对能够拿到“被爱”的部分失望了,但是他“被爱”的需要还在的。那如果在亲密关系中他要不到,外面有人正好在给的时候,他就有可能会被外面那个“爱”吸引。我们说的外面的“爱”不一定是异性,还有可能是工作带给他的很多认可或是成就感。这些都是外界给他的爱。
还有一些人在外面给到他爱的时候,他也接收不到,没办法接受,从而产生了更低的自我价值感。
从亲密关系我们来说到亲子关系,比如说妈妈和孩子的相处模式,爱的相处模式也教会了他将来爱的模式。所以,这也是提醒我们做家长的放过孩子,去经营好自己的亲密关系,那么孩子就会从我们这里长出新的,正向的互动模式来。
所以,我们需要去学习更智慧的新模式,当我们创造了新模式,就能在我的这个部分里,可能是亲密关系,可能是亲子关系,还可能是我和身边朋友同事的关系,当我们学了新的部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创造新模式在自己的手里。
所以这个“去爱”和“被爱”的通道可以先去打开,你能够主动先去爱,你去爱你就有机会去创造,因为去爱的通道一旦打开的时候,那你去向外面的世界更容易去创造价值,去创造连接,去创造你想要的结果。
当你被爱的通道打开并能够收到的时候,你就会被外面的爱滋养,你还可以享受你创造的成果,你可以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也是去爱自己,同时让这个肯定自己能够接收到。就是一个人能学会自我肯定,外面肯不肯定你都已经不用要了。重要的是你实现了自我肯定。同时这个自我肯定不是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