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以后我们会重复父母的情感模式,可是我们不能为这些责怪父母
今天开始阅读《生命的重建》这本书,刚开始阅读时,看到前面的推介,我是有点不想读下去的,因为是说如果你想改变生活、你想变得积极自信、你想疗愈身体,可以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你需要知道的关于生活的一切,生活的教训,以及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在其中。”
我得自己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没有必要再看这些心灵之汤的书籍,但是想到自己既然已经在阅读营,老师要求我们读这本书,并要在下个星期交读后感,那就继续读下去吧。
然而读完第一章,我既然眼含泪水。文中很多文字打动了我,“你真棒”“我爱你”,你是否经常对自己说,事实上,我很少说这二句话,就连我最爱的儿子,我也没有说过这二句话,我突然很想对他说”我爱你,儿子!不管将来你做什么选择,我都接受。”。
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还是孩子时,就受到周围大人的影响,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生活。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长大后我们成了自己讨厌的那一个人”,是因为我们受父母影响,不喜欢他们对待配偶的方式,可是又摆脱不了。
我与我的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长,他们一直陪伴在我的身旁,他们帮我打理家庭。但我仍是会抱怨责怪,仍然会翻旧帐。我爸对小孩的教育是放养式的,我有时就会责怪他为什么没有让我妹我弟考上大学,如果读了大学,现在的生活就会好很多。甚至还会为了以前的老皇历争吵。
身边也有很多对自己的父母充满怨恨的朋友。像我一位朋友,以前每次聊天,说起家事,她就会说恨自己的老爸,因为他对母亲不好,而导致母亲在受病魔折磨时抛下她们而去。她开始写作后,就从写父亲开始,在不断写父亲的童年经历时,我发现她放下了对父亲的怨恨,她开始理解父亲,父母早逝造成父母如此苦难的童年,他不曾接受过别人的爱又如何去爱别人呢?
们的父母不可能教会我们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如果你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们自己。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懂得如何教你去爱自己!是啊,如果我们试着去了解父母或许我们就会放下很多成见。
有一位朋友,对父亲非常孝顺却又很害怕他。他不敢与父亲顶嘴,他们讨厌父亲是与邻居争吵,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却很少去理解自己的父亲。说他自私小气,拥有很多钱,却连儿子借钱也要利息,每月稍微迟一点拿利息就开始找理由责怪。一家人的亲近感越来越少,大家靠道德仁义支撑着家。
如果你想更多的理解你的父母,就应该更多的倾听他们童年的生活如何。你抱着同情心去听,你会了解他们的恐惧和严格出处何处。这些对你实施如此方式的人,与你有着同样的害怕和惊恐。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重大疾病是家庭不幸之首。和父母的关系,在前世便已经注定,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现在的父母心甘情愿的要做他们的子女。
你生命中经历的所有事件,都是由你个去的思想和信念造成的。然而,那是你的过去。原生家族对我们造成的伤害也已经过去了,不管怎样,都是无法改变的,让我们试着去了解父母的童年,更多地理解他们。
放下怨恨,放下抱怨,少一点责怪与批评吧!人非圣贤,每个人都会犯错,宽恕他人,也宽恕自己吧!
爱自己,从当下开始!“所有人对我都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