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李开元教授的《秦崩》、《楚亡》,主要内容讲了秦末楚汉争霸最后以刘邦为首的汉王朝胜出的过程,以战争部署为血肉,看起来不费时,很快就翻过了。
这一段历史读过不同版本很多遍,有些审美疲劳。《史记》一遍,《汉书》一遍,讲秦汉史的书又一遍,所以看的时候有点烦。而且,汉初这一段争战其实无论时间、人物、地点、脉络什么的都记载得特别混乱。读《史记》、《汉书》时特意想理清这一段历史,没理清,记载混乱的缘故。所以在读李开元教授的《秦崩》、《楚亡》时,虽然一边惊叹:“天!好厉害!竟然真有人把这一段的过程理出来了”,更多的其实是不免怀疑,“不知道是以什么为基础理出来的。”
而且,李开元写的这两本书,读起来和一般的史学著作文风不似,太跳脱与太多感慨了。写历史的,怎么能这么多感慨?后来,翻到李开元的履历,北大历史的本科,东京大学的文学博士才恍然大悟。原来后面转学文学去了,难怪写得这么像小说。
李开元在书中提到了几点,是没有在别的地方看到的,属于个人的观点,比较独特:
一、 刘邦与秦始皇年岁相差不大。这个,某一不信,二,没什么意义。两人的生卒年不详,一定要附会他们哪一年出生,得到年岁相差不大的结论是很容易的,但是没有确切的史料支撑,不可信。二说两人年岁相差不大,就和说曹操和司马懿曾相处同一个时代一样,没有意义。一个是曹魏太祖;一个是西晋高祖,开创了两个不同的朝代。历史人物的历史生涯应该从其登场的那一刻算起,一定要以年纪附会,是博外行人眼球的做法。不过这种做法在网络上很流行就是了。
二、 书中说侯公项羽,蒯通说韩信,郦食其说齐国等部分。多处无史实记载而个人进行想象填补历史的空缺,这一点难以评论。传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后半部分没有一个字是司马迁写的,写的是当时另一个人的事,某郎中补进去的,这也可。因为那时候毕竟离成书时间不远。人物习俗等都相差不远,硬补进去,也无可厚非。像这种两千年后给历史补一段想象的,虽然精彩,但小说家言,当不得真。
三、 杨喜生平,昌平君生平部分,都有点意思,特别是楚父秦母昌平君一章。却回答不了楚考烈王在秦有子,为什么晚年求子那么厉害使得李园计策奏效?要知道考烈王无子才是李园计策奏效的前提。要是考烈王在秦国有王子,李园能取春申君而代之才怪!若说楚王子昌平君因为滞留秦国而不能回楚国继承王位,这就纯属闲扯。去看从西周开始的嫡长子继承制就行。我国这么多年一直是父系社会,也就意味着,当正妻没有嫡子,大宗也没有庶子的情况下,若是君主有子,只要是国君的儿子,不论这个孩子母亲是谁,都会迎回国继承王位的。战国就有很多这样质子回国即位的例子。所以楚父秦母昌平君一章很精彩,但某持存疑态度。
古代前辈有言:读书要看到其讲的好的地方,而不是净挑刺。如今这一篇书评写下来,一二三点不满,再写下去以至于无穷,就不能往下写了。
李开元书成一家之言,逻辑上没有大亏之处,能自圆其说,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原创观点,也算是开启民智。读完没什么难度,比《秦汉史》等著作容易读多了,对秦汉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观,以期博采众长,推荐。
《秦崩》、《楚亡》读书笔记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Mac OS X 和 iOS 架构 用户体验层 Aqua Quick Look Spotlight(iOS)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