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得懂得一些实用的沟通方式与沟通技巧。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天,我带着我家 儿子去超市里面买东西,正好碰见另外一位妈妈带着她的儿子,两个孩子同时看上了放在超市架上的巧克力。我看得出来两个孩子都很想买巧克力,但是我和另外一位妈妈都不想给孩子买巧克力。两个孩子都在卖巧克力架的旁边周旋。
那位妈妈对他的孩子说:“你又要吃巧克力,我不是昨天才给你买了吗?你不知道吃多少巧克力,会长胖、牙齿会疼吗?”然后孩子一听妈妈这样说,就生气的说“不,我就要”,然后妈妈继续说道:“这孩子,怎么和你爸一样倔。”孩子不理妈妈,拿着巧克力就是不放,然后妈妈越来越生气:“你再不放,今天晚上就不要想看动画片呢。”孩子听到妈妈这样说,就开始打妈妈。然后两个人就闹了起来,孩子就哇哇哇的大哭了起来。
我对我家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吃巧克力。妈妈也希望可以给你买巧克力,但是如果你能把巧克力放回去的话,妈妈会特别开心的”。当然我家孩子还是犹豫了一下,才主动把巧克力放回了巧克力架。
那位妈妈看到我成功的让自己孩子主动把巧克力放了回去,然后她就学着我对孩子说的,对她家娃说。结果当然是没有成功,孩子非得要买巧克力。
同样是孩子想买巧克力,为什么我就能轻松的让我家孩子把巧克力放回巧克力架,而另外一位妈妈不行呢?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同样一件事,为什么有的家长一说自己孩子,孩子就听;而有的家长不管怎么说自家孩子,孩子就是不愿意。看似相同的事情,甚至是家长使用相同的语言,每家的孩子的反应都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许多家长会想,看嘛,我都和你说一模一样的话了,我家孩子就是不听我的,这哪里是我的沟通方式有问题嘛,这分明是我家孩子不听话;或者会觉得,没有办法,该讲的道理我都讲了,他就是要闹,让他闹吧,这件事闹过了就好了。
其实这看似很普通的一件事情,其背后反应了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我们在反思当下这件事情的时候,还应该反思更本质的东西——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出问题了。同时,我们在寻找解决当下和孩子问题的方法,处理和孩子的一些小矛盾的时候,还应该反思,这种沟通方法,是否会伤害到我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就是我们在和孩子长时间相处的点滴中行成,我们平时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在一点一滴中形成了现在的亲子关系。要扭转,也需要我们在和孩子相处的点滴中长时间努力改变。
图片源自网络
有效的沟通是一门艺术,以下我就以我们在亲子沟通中常犯的错误,以及该如何纠正,来展开此文(部分也适用于两性沟通)。
第一,沟通中讲道理:就如上面那一位妈妈,我们特别喜欢给孩子讲道理,而且讲完道理后,我们还自认为我们是特别通情达理的人。如:你不能吃糖,吃糖对你牙齿不好;你不能再在这儿玩了,咱们家里面来客人了,得马上回家;你必须好好吃饭,不吃饭的话长不高。而我们这么讲道理的结果是什么,孩子依然按部就班,而我们家长气得半死,多讲几次不听也忍不住要发脾气
天知道孩子多大能听懂道理(不是还有那么多成年人在情绪化的时候还不听道理嘛),想一想我们竟然和几岁的孩子讲道理。其中的逻辑、因果他们怎么听得懂呀。真可怜了我们的家长朋友一遍又一遍讲。
而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表示理解孩子的心情,但对不能满足他而抱歉。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理解以及聆听,并通过给他们讲感受、感觉而达到沟通的目的。因为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能体会自己以及他人的感受。
拿上面买巧克力的例子来分析:妈妈知道你想吃巧克力,巧克力真的很好吃(这是表示理解,好吃也是一种感觉)。如果你巧克力吃多了,妈妈会替你担忧,担心你长得太胖,担心你长蛀牙,(说我们自己的感受,为孩子担忧)。如果你能不吃的话,我会很高兴的(用感受即高兴,表达希望)。大家看到没有?这一段对话和另外一个妈妈讲道理的对话,给孩子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当我们谈感受的时候,孩子就会认为我们懂他们,我们了解他们,于是他们更愿意听我的。
既然在沟通中讲感受如此重要,具体应该怎么应用了,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当他们有情绪的时候,引导孩子说出他的感受或者当孩子还不能表达的时候,我们帮孩子表达他的感受,然后再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达到沟通的目的。孩子在哭泣的时候,我们不是制止孩子哭,而是帮孩子表达情绪,“你是伤心了吗,你是想爸爸了吗,是痛了吗”,让孩子的情绪自然流动,他们很快就能恢复平静,自己面对问题。
当然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是我们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沟通的基础。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如果这样沟通不成功,我们还可以用幻想的办法。比如“妈妈也希望可以给你买巧克力,买好多好多巧克力,橘子味的,夹心的.....”因为有时候,当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当孩子情绪稳定一些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而成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惩罚,虽然说现在这个社会,家长已经很少体罚孩子了,但是我们都还是或多或少的会用语言惩罚孩子的某些行为。
就如上面我举的那个例子啊,妈妈就说如果你吃了巧克力,你今天晚上就不能看电视了,“不能看电视”就是对孩子的一个惩罚。关于是否惩罚孩子,许多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我个人不太同意惩罚孩子,因为惩罚很多时候只能带来孩子的敌意,仇恨,抗议,甚至是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惩罚并不会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因为当孩子在接受惩罚的时候,他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用到如何去报复、对抗家长,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换句话说,惩罚孩子,我们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那做家长的实际上应该怎么做呢?我个人认为对于不太重要的事情就让孩子去犯错,然后承担自己的错误,就比如说如果孩子不吃饭,那你千万不要逼迫孩子,惩罚孩子说:“你不吃饭我就不给你买零食了,我就不让你看电视了呀,”而应该告诉孩子“你现在不吃饭,我们要等到很晚很晚才吃饭,中途什么零食也没有,到时候你会饿的”,让孩子自己去感受饥饿的感觉。
同时呢,与惩罚相对的就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做了错事,是需要弥补的,让孩子把重心放在弥补这件事情上。就比如说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妈妈的花瓶碰碎了。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呢,并不是一直在边上唠唠叨叨,说孩子多么不小心,而你应该让孩子花一上午的时间,先把花瓶清扫了,再把花瓶贴好,这样子就行了。当孩子知道花瓶打碎了,他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弥补这件事情之后,他下一次就不会再容易犯错了。而唠唠叨叨的,说他做的不好,只会招致他的怨恨,然后他下一次还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贴标签,当孩子想要的东西我们不给他买,孩子还在闹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怎么说,你这孩子就是不乖。当孩子说了再晚5分钟就不玩了,结果还玩耍了10分钟还不想走,这时候我们的火气就来了,我们会说什么你这孩子一点也不守时。当我们告诉孩子玩了玩玩具,要把它收进玩具筐里面的时候,说过许多次还是依然不收,这个时候我们会说你这孩子真邋遢,其实“不乖、不守时、邋遢”,这些就是我们在给孩子贴标签。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会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否定。孩子就会在心里面形成一种否定的内在自我评价,“对,我确实是一个不乖的孩子,我确实是一个邋遢的孩子,所以我确实做不好,这些事情也没有必要做好,反正大家都知道我做不好”,当他们有了这样的内在的评价之后。孩子会对许多事情越来越消极,最后也就真成了我们父母所说的不乖的孩子。
那当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对了,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了,要谈我们的感受,要帮孩子分析他们的感受。如果有些冲突不能马上解决,我们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来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把它写下来,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更能解决问题。当我们写下孩子的这些想法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我们特别重视他们。他们就愿意和我们商量着做事情。
那如果你已经长期给孩子贴了不好的标签了,该怎样让孩子从这种不好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了?第一,要寻找机会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我们家长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并鼓励和表扬。(因正确的鼓励与表扬需长篇论述,本文省去,如感兴趣请关注个人公众号:健康向上L)第二,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许多家长经常认为孩子还小,许多事情做不好,我们可以试着让孩子帮我们做一些事情,就比如说打扫卫生,洗洗碗什么的,当孩子做完了之后给孩子一个正面的评价。比如说家里面来客人了,让你家孩子去把瓜果分享给大家,然后表扬孩子说你把东西分得很均匀。我看到你这样子我很开心。第三呢,就是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就比如说你打电话给孩子,爸爸说,哎,今天小强很主动的把自己的作业完成了,我发现他最近很很乖。第四呢,要记住孩子以前的做的特别好的一些事情。当别人给孩子贴标签,她自己给自己贴标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上,就比如说当奶奶说孩子调皮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妈妈不觉得你调皮,妈妈记得你在两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自己把家里面的东西收好了,你把你自己的橡皮夹什么什么的都弄好,当然这个最好是基于一些事实。第四,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如当你跟孩子说了不要吃零食,她又吃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说,爸爸跟你说过不要吃饼干,你又吃了,我很不开心(谈感觉),希望你能克制自己(表达期望)。
除了讲道理,惩罚、贴标签外,在沟通中还容易犯错的有错误夸奖, 错误的奖励,错误批评,家长的唠叨等。鉴于篇幅原因,本文分享到此。
文末彩蛋:我是李老师,一位帮助过数百位家长解决育儿问题,专注于育儿分享的全科医生。如果对文章有任何疑问,或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任何困难,欢迎你给我点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