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进德修行,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着,便堕危机。
翻译:凡要培养道德修炼品行的人,要有木石般的意志,如果对他人的名利奢华一有羡慕,那么就会陷入被欲望所困扰的境地;凡想使国家富强、治理好国务政治的人,要有云水般的胸怀,如果一有贪婪执着,那么便会坠入危险中。
句解:人之烦忧,常源于人有三毒。三毒者,贪嗔痴也。何谓贪?居道思一,居一思二,居二思三,居三思万物,居万物思万物。何谓痴?生一而忘道,生二而忘一,生三而忘二,生万物而忘万物。居之思异,则有生异而忘所居,故贪为因,痴为果,贪生则痴必生,贪痴相随相至。人要修德,就是为了静身养性以学得处世之道,我们既是要学得处世之道,我们便不能违背“我们本来是要学得处世之道”的道理,就像石头那般有着坚硬的意志,否则就是违背初衷。人要治国,就是要谋得国富家强、国泰民安,如果我们违背了“我们本来是要谋得国富家强、国泰民安之道”的道理,整天想着怎样好高骛远,贪心执着,不脚踏实地,不像流水一样随顺,那国家就会如赌注一般作为你的筹码,而你是拿举国进行豪赌,它又怎不陷入危险之地呢?贪心起源于欲望,欲望来源于本我,人生来纵有七情六欲,这种本我是生来具有的(与之相随的还有人会饥渴、欲望等),所以本我一辈子都无法被彻底解触,而七情六欲就包含于本我之中,故然七情六欲也不可能被完全解触。欲望也是一种本我,并且欲望属于人之天性。有的人对此表示质疑,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的一生过得都是知足常乐,从来都没贪心追求过什么别的东西,他们不觉得自己身上也有欲望作为人之天性。我们先不说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因为欲望在他们身上已然得到最大的表现,我们设想有这么一个完人,名利对其而言皆为蜉蝣,富贵贫贱对其而言就是白云,他的一生就是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事,顺道而直行,行正行,事正事。这样的人,欲望体现在哪里?其实欲望就体现在他的选择上,更近一步的是,人生中只要有选择,他就有欲望,而人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这也就奠定了一个人生来便有欲望之天性。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平时吃饭,我们在选择晚上吃饭时,无非就两种选择,要么是买一些喜欢吃的饭菜,要么是有什么吃什么。如果你选择买一些喜欢吃的饭菜,那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自然是因为你不想要吃你不合口味的饭菜,既然你不想要吃难吃的饭菜,那就说明你有欲望,你的欲望体现在你想要晚上吃的饭菜和你口味;如果你选择有什么吃什么,那就说明你实在不知道晚上吃什么,就打算随性一些,可你明明可以选择一些更好吃的饭菜,你却只要有啥吃啥,这或是你懒得思考、或是懒得烹饪、或是对此不上心,如果你是由于对吃饭不上心,那么就又可以递进到更多的理由,比如是为减肥、或是有公务等等,这些也都说明你有欲望,你的欲望体现在懒得思考、懒得烹饪、想要随性、减肥、公务等等方面。也就是说,对于这两种选择,无论你怎么选择,或者你还可能有更多种选择,一个不变的定理就是:选择=想要。选择就是权衡两者或多者之间的利弊然后你挑选了其中一个选项,而你之所以挑选了这个选项,就是因为这个选项相对于其他选项多了更多符合你实在需要的东西,那么你这就是“想要”的表现。而“想要”是欲望表现的最典型形式,人生就是一个充满选择的路程,因此人生也就是一个充满“想要”的路程,且这条路程在人生下来后就不得不去行走,故而人生来就必须“想要”,这就足以看出人生来便有欲望之天性,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此时的欲望并不属于一个贬义词,所以我们最好还是把两种褒贬不一的欲望给区别开来:顺乎道德、隶属于人类生活正常生活选择背景下而产生的这种欲望叫做顺道欲,以违反道德、违反一般人底线的追求作为形式的欲望就叫贪婪,而顺道欲和贪婪都属于欲望,顺道欲与贪婪之间又可互为转化,因此顺道欲和贪婪都属人之天性。我们常说要减少欲望,实际意义应该是减少贪婪和同一顺道欲的过度妥协,贪婪是不合道德的自然应当抵制,同一顺道欲的过度妥协就会导致化顺道欲为贪婪,人类的损失除了贪婪也大多来自于顺道欲过多的妥协,这两者是我们都要减少的。至于如何减少,靠什么标准减少,自然是靠“自我”以及“超我”,不过这已不属本行句的核心要义,故我不再于这个问题上多赘述。至于本行句的结语诗,我选择了一篇钱德苍的《解人颐》以作总结,这首诗以质朴而又通俗的语言嘲讽种种贪婪之现象,其效果足以比我自己写的打油诗要佳百倍。
结语诗: 《解人颐》
作:钱德仓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