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人科学子三下乡:遏云饶梁传古韵,非遗振兴创新思
为传承与发展啰儿调非遗文化,推动乡村文化全面发展。2024年7月20日开始,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绕梁遏云啰儿调,非遗振乡创新高”三下乡实践团来到重庆市石柱县,开展7天“遏云绕梁传古韵,非遗振兴创新思”实践活动。
实践团参观了啰儿调文化长廊,深入了解这一非遗传统艺术形式的背景和魅力,并在现场观看了经典代表作《太阳出来喜洋洋》。
(图为实践团在啰儿调文化长廊合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太阳出来喜洋洋》)
在啰儿调文化长廊,实践团成员们仿佛走进了一部流动的音乐史。长廊中挂满了介绍啰儿调历史的图片和浮雕,通过参观学习,实践团成员进一步了解啰儿调非遗文化,感受啰儿调非遗文化魅力。
实践团来到了土家碉楼,这是土家族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站在碉楼上,成员们俯瞰着周围的景色,感受着土家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他们参观了碉楼内部,了解了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工艺,感受到了土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团指导老师和成员共同学习土家碉楼文化)
实践团来到了千野草场。在现场,实践团成员仔细观察现代音乐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认真观察现场观众的反应和聆听现场观众的反馈。实践团发现啰儿调非遗文化传播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舞台演出,更包括了数字音乐平台、社交媒体、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
(图为千野草场音乐节表演)
(图为千野草场音乐节现场观众)
探西沱非遗小镇,品西沱非遗魅力。石柱县西沱古镇,历史底蕴深厚,曾是盐运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实践团成员一抵达古镇,就被这里古朴的街巷、别致的建筑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吸引。
(图为西沱古镇街巷 周庆莹摄)
观古镇建筑,传非遗文化。在西沱古镇的盐运博物馆,实践团成员详细了解了古镇的盐运历史。通过观看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加深实践团成员对盐运文化的认识和体味盐运文化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盐运文化简介 周庆莹摄)
品古镇非遗特色,感古镇独特风情。在品尝土家米米茶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不仅感受到了土家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深入了解了这一传统饮品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他们与当地居民亲切交流,了解土家米米茶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魅力。
(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米米茶简介 周庆莹摄)
(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米米茶传承人 周庆莹摄)
促古今交汇,传非遗新思。西沱古镇的厚重历史与现代活力并存,啰儿调非遗的传承也需注入时代元素,实现古今交融,探索新表演形式和传播渠道去焕发新的生机。
探啰儿调发展,寻非遗之新路。实践团成员采访石柱文旅文化遗产科科长,深入了解啰儿调非遗文化发展现状和难题。石柱文旅文化科科长指出,石柱政府虽举办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并邀请了啰儿调传承人对中小学生进行啰儿调非遗文化理论教育,但仍存在啰儿调知名度不高问题。
(图为石柱文旅文化非遗文化科科长与实践团成员探讨啰儿调 聂炜嘉摄)
明非遗本质,创非遗新思。石柱县文旅将啰儿调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新啰儿调演出形式,但失去啰儿调非遗文化本味,导致啰儿调宣传效果不佳。石柱文旅文化非遗文化科科长指出,保持啰儿调非遗文化本真是创新啰儿调发展道路的基石.
(图为石柱文旅文化非遗文化科科长与实践团共同鉴赏啰儿调 聂炜嘉摄)
从实际出发,创新非遗发展道路。石柱文化非遗文化科科长与实践团成员初步达成一致,在啰儿调发展过程中缺乏人才资源,可以将高校人才资源与政府平台资源相结合,共同推进啰儿调非遗文化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
(图为实践团与石柱文旅文化非遗文化科科长合影 周庆莹摄)
拜访非遗传承人,探寻本真啰儿调。实践团有幸拜访了啰儿调国家级传承人刘永斌先生和市级传承人刘长珍女士,并向刘永斌先生行拜师礼,亲自体验了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并深入了解了其传承与创新之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啰儿调国家级传承人行拜师礼 张思怡摄)
田间演唱啰儿调,深入走进传承人。在刘永斌先生和刘长珍女士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体验了啰儿调的演唱。两位传承人向实践团成员分享了与啰儿调的故事,并仔细纠正了实践团成员的发音和音调,并与实践团成员共同在田间演唱啰儿调。
(图为市级传承人刘长珍女士与实践团成员在田间演唱啰儿调 张思怡摄)
以词表意,以乐动人。在演唱啰儿调过程中,两位传承人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了啰儿调演奏乐器,并为实践团成员演奏。这些乐器外形古朴,制作精细,它们与啰儿调相辅相成,共同构造了啰儿调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啰儿调传承人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啰儿调演奏乐器 张思怡)
摆动土家舞,感古韵魅力。在采访过程中,啰儿调市级传承人刘长珍女士教授实践团成员土家族摆手舞,并与实践团成员共同表演土家族摆手舞。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土家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图为市级传承人刘长珍女士与实践团成员表演土家摆手舞 张思怡摄)
走进校园传非遗,土家文化润童心。为进一步推广啰儿调这一非遗文化艺术,团队成员走进黄水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啰儿调宣传课。在课堂上,实践团成员通过讲述啰儿调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传承意义,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同时,团队成员还向学校老师了解了土家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情况,并对如何更好地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教学提出了建议。
(图为实践团在黄水小学大合影 周庆莹摄)
急救知识携手啰儿调,文化传递温情相伴。在黄水镇的街头巷尾,实践团成员手持急救手册和啰儿调文创小扇子,向过往民众介绍啰儿调的同时,不忘传递急救知识,切实推动民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实用的急救技巧。同时,团队成员还向游客赠送了实践团自创的啰儿调系列文创产品,既实用又具纪念意义。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乡亲宣传啰儿调和普及急救知识 张思怡摄)
啰儿调大讲堂开讲,共话非遗传承与发展。此次活动的压轴环节是在啰儿调大讲堂上进行的。团队成员们邀请了黄水镇的游客和居民,带来了一场关于啰儿调传承与发展的普及宣传活动。在活动中,实践团成员深入解释了啰儿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并呼吁大家一起传承和发展这一珍贵的非遗文化。现场观众纷纷表示,将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宣讲啰儿调 周庆莹摄)
稿箱问卷知民意,非遗文化创新思。实践团在石柱县黄水镇民族文化广场上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啰儿调投稿创作活动,实践团成员手持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和独创的文化产品,用真诚的话语和耐心的态度,向黄水镇居民和游客发起了一场关于啰儿调知名度和未来发展的深度谈话,也激发了大家对于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深刻思考。
(图为投稿创作活动现场实拍 周庆莹摄)
(图为投稿箱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整理调查问卷 周庆莹摄)
吟唱经典,弘扬非遗。实践团成员在石柱县黄水镇土家大舞台上,与黄水镇人民共唱共演土家啰儿调经典曲目《太阳出来喜洋洋》。歌声中不仅有对非遗文化的热爱,还有对啰儿调这一民族文化的自豪。啰儿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心与心的桥梁。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黄水人民共唱共演啰儿调 周庆莹摄)
宣急救,保民身。实践团在黄水镇分发精心设计的急救知识传单,为黄水镇居民普及急救知识,并开展急救知识宣讲活动。例如,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必备的急救方法。
(图为实践团成员急救知识演讲 周庆莹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表演心肺复苏 周庆莹摄)
普及宣讲啰儿调,非遗振兴传古韵。啰儿调等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为传承与发展啰儿调,实践团在黄水镇开展啰儿调普及宣讲活动。实践团成员向黄水居民普及啰儿调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啰儿调等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道路上的时代发展必然性。提高啰儿调的知名度,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宣讲啰儿调非遗文化 聂炜嘉摄)
观黄连文化,创非遗新思。实践团参观黄连文化馆,学习借鉴黄连文化的发展道路方法,体味黄连文化魅力。为传承和发展啰儿调非遗文化提供新思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学习黄连文化 周庆莹摄)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啰儿调传统魅力的集中展示,更是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为啰儿调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实践团相信,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啰儿调定能于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
通讯员:周庆莹 聂炜嘉 张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