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递小哥手里拿到书,就迫不及待的打开包装。大概翻了翻,心里有个声音在大喊:“圣母玛利亚!您是来救赎我的吗?”
作者雅基.马森是英国伦敦的一名注册心理咨询师有丰富的心理学临床经验。书里是她分享的受“可爱的诅咒”煎熬的受害者的治疗过程,而它更像是一个故事的合集。在作者生动的叙述过程中,书外的我,作为一个“病友”,听故事的同时,就已开始了自我救赎。
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因为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这话说进了我心坎儿里,曾经有段时间就把这句话当做聊以自慰的警句,以排解自己心里时时因达不到别人要求而出现的愧疚感。
书里,把不会拒绝,以他人需求为先,过于顾及他人感受忽略自己的人,等等,叫做“可爱的人”,是“可爱的诅咒”的受害者。而跟着作者,你会找到“诅咒”的根源,症状。你将学会分析它,了解它,用各种方式克服它,直至——打败它。
心中是有疑惑的。难道让别人喜欢,接受,让他人感到愉快,防止冲突,以他人的需求为先是不对的?这难道不是人人追求的境界吗?
碍于面子,接下自己最讨厌的各种班组车间管理记录;业余时间,被发配去采访,写宣传通讯;下夜班顶着个石头脑袋,挂着两个熊猫眼鼻青脸肿的开各种无聊会议,写各种无聊报道……这就是我之前的生活状态。然而,支撑我的理由始终是怕领导不高兴,会对我失望,会觉得我不支持他们工作。
平时一些可去可不去的应酬,只要人家开口,我就一定回去,于是就有了下班后直接去聚会,深更半夜,醉眼迷离的爬上几乎让我思念成疾的床……
同事朋友领导都夸我人品好人员也很好,工作能力强,是个好人,优秀的员工。然而,我心里,却没有因这些评价而有一丝一毫的开心。因为我一直在勉为其难的做自己不愿去做的事。当我善解人意的接受各种要求时,心里却在拼命抗拒,并怨气冲天,当然,只是在心里。
是完全照顾别人的需求了,自己呢,我把自己放哪里了?身体受得了吗?这样做是正确的吗? 似乎从未认真思考过,只是单纯而绝望的问“这种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仰天长叹后一切依旧。
而现在,我明白,这样的生活状态会让人疲惫愤怒,深陷牢笼而无法自拔,直至崩溃。事实上,我正困于牢笼而不自知。原来,不会拒绝是病,得治。
主人公们通过追查、分析、分类,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反复不断的练习,勇敢的挑战自我,最终解除“诅咒”,找到自我,重拾自信,进入全新的幸福旅途。整个过程步骤明确,条理清晰,措施详细。作者的叙述轻松有趣,一个个治疗者的生动故事时时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吸引着我一步步看下去。书读完了,自己也找到了方向,开始了寻找、悦纳自我,重拾信心的艰难心路。
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深以为然。很多“可爱的诅咒”自童年就已经在脑中种下并生根发芽了。
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该怎样为人处世,很多深深植根于脑海里的观念源自我们的童年。
曾追过的美剧《犯罪心理》中,很多桥段也说明了这一点。不仅仅是“可爱的诅咒”,一些成年罪犯的犯罪诱因就是源自于童年的某一段经历或一件事,从此种下了罪恶的种子。
书的意义不仅仅是帮我们摆脱“诅咒”,更有其更深的意义,那就是,已为人父母或未来会为人父母的我们,该认真的思考,应该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不让他们在未来也陷入“可爱”的魔咒。
结尾的故事很值得人深思,一位从事临终疗护工作的护士写的《临终前最遗憾的五件事》里提到,那些临终遗憾中,排名第一的就是“我希望我能有勇气在生活中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对我的期望而活。”
为自己而活,不留遗憾,恰恰是《可爱的诅咒》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