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顿悟·幸福
——读《守望的距离》后感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这是作者周国平先生在该书前言中对“守望者”所作的诠释。看到这句话,便觉此书所集合之内容,缘起于人生,方向也是人生,价值意义非凡。略读全书之后发现作者是个“纳览百家言,深思心弦,奏人生哲曲,不悲不叹风如烟”的智者。
一
这本书中创作于二十年前,但蕴含和表达的观点理智、客观,不禁叹为当世佳作。对社会现状的精准描绘和对现代人性刻画地入木三分,无一不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无论经历百年的沉寂还是在不可知里徘徊千年,在它入世之时,依然是当世之道。其对写作的原则(为自己写作,也就是为每一个与自己面临和思考相同问题的人写作,这是我能所想象的为人类写作的唯一可能的方式。)也造就了这不朽大作,本质的不可更改性,犹如生命存在的特征一样无法改变。而作为人类面临和思考的问题,亦是相同的。他正是立于众生之中,提笔深思,表述问题,解决疑问。在生活中,作为一个智者,树立生命不一样的风格,对人生的本质做出精彩答辩:视生命如草芥,手染鲜血的暴君,再怎么禽兽不如它也是人;路不踩蚁伤虫,坚守七情六欲戒的大道佛陀,再怎么接近神,他亦是人。喧闹红尘里醉生梦死之快活风流者,并不无孤独;孤独入世沦为乞者,由生到死,世间一人走过,亦有孤独。两种孤独的相同之处,亦多可细数……此类相同之处,该是本质。
二
其中每一篇文章,都具有丰富的价值观念的深刻阐述,都像是一级阶梯,直通灵魂深处,离人生的本质越来越近,思想也越来越清晰。只是通览全书,有种混乱感觉,对他的感论,却不能系统进行表列,只有把自己最喜欢最有共鸣和深受刺激的感想进行陈述。“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是这本书的起始之章,其直接提出人生在世该如何处之的关键。省察人生的方式,即是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断地让自己完美和完整,锻炼自己的人格进行心灵合美的自我享受。这种省察智慧,在周国平先生笔下的哲文里是一个动词,是思想的灵动和人性的表达,是自身与理想的对比,不放纵自己的行为并抑制心魂的躁动,改变心念,不断接近那个理想的标准。在此过程中,人性的魅力得以提升,自身的改变亦给世界一缕美好,心魂柔软欢愉并享受其中,这便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
一个人最了解的是自己,最不了解的也是自己,这种自我矛盾是在生命过程中一直存在的,无法摆脱,除非死去。可是死是终会来的,到了那个时候,这种矛盾也许已不再有多重要,但在这时刻来临之前,却不得不对它进行分析和思考,以致这矛盾不至于对人生造成太大的困扰。“自我矛盾”说得直接一点,是自我肯定与否的碰撞,和创造价值(原生价值)有无的相互说服。无论哪种定义,都是由肉体与灵魂的结合带给主体的异变,这个主体便是存在的“我”。我曾试想过一件事情:当我的肉体死亡以后,假若灵魂依旧存在,飘荡在这个不属于虚无形体的世界里,假如心爱的人遇到悲伤时,给不了安慰和拥抱;至亲离世,不能披麻戴孝看香叩首;对于自己,做不了一切我生前未做现在想做却无法去做的之事;喜怒哀乐于无形,七情六欲无味;被无边的痛苦包围却无力呐喊,世界漆黑一色。我是为了逃脱痛苦而假象,却没有想到反而进入了更深的痛苦沼泽。经历迷茫后我才明白:自我矛盾是无法消除的,它只随肉体生死。我们能做的,就是明白它的不可消灭性,然后软化它,以防它的尖锐给心灵造成伤害。软化就是对矛盾的组成保持平衡,肯定自我即是创造价值,否定价值是给自我一个制度,从而保证自我躬然前行,不会迷失于浮华之中。
我一直觉得优雅一定脱俗,可看到“真的雅倒不一定脱俗,而是能在俗中见雅。”这句话后,曾一直觉得,附庸风雅比老实的庸俗更败兴。老实的庸俗只能自成一派,无法与优雅混谈,倘若两者相融,便可使人产生大厌,并以“眼里难容尖沙”之嫌来稳定自身片面固执的感观。这应该与我这偏执木讷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某一刻,喜欢一种说义,感觉它出于灵魂深处并产生共鸣,便有崇尚之情和世上再无其他来淹没理智的冲动。顿觉一切与之相关的说辞,无论对错与否,皆认为是歪理斜说。那喜欢像是固守一处清潭,任何想要流入其中的溪流,都觉是对它的玷污,于是坚定拒绝,甚至偶尔厌恶。也像爱上一个人,执着于心里偏爱,把感情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心中那个唯一的人,以保证我的心魂时刻有爱她的感觉,并且从不敢偷懒,情思夜以继日地飘进心底,无穷无尽。当有其他身影一晃而过时,我恨不得对那个身影施以刑罚或对自己加以惩罚,因为那飘过的身影是对她的打扰和自我坚定的否认。那个她,很像是幽深空谷中的一株清淡纯洁的香兰,而我就像是守护在谷口的野兽,被这花香刺激的敏感柔软却也痛苦不堪。那爱,更像是无理的占有欲,却怕伤害到她,于是更加痛苦不堪。然而清醒后才明白:这种作茧自缚的感性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回到现实也有了新的领悟:雅是不能脱俗的,雅是建立在俗的基础上的一种追求。无俗之雅,是神明的气质,而作为人,是脱不了俗的,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俗,但人也在追求着雅,若是抛去了俗,拿什么去雅?就像一与无穷的关系,抛开一的绝对,无穷是不存在,绝对脱离了相对,喜欢脱离了兴趣,爱她脱离了爱人…都将不复存在。我庆幸我有一点点的明白此意,从而希望能够在继续喜欢和爱她之时,理智指导着感性,减去自己的一些痛苦,即是偏执也要温柔。
三
人生末了,总摆脱不了与死和虚无的关系,那就感叹一下活着与存在吧!存在的未知,是有着永远无知的可能,于是便憧憬存在的希望。不断的追求和体味人生中选择之外的世界,风景如何,荒芜或秀丽,庆幸或遗憾,人生的多样性便得以显现。这种因果关系,突然使我意识到:我们的存在感是通过我们自己做的事情和与我们有关系的人来体现的。抛开他人不论,我们这个独特的个体是有能力去证明自己活着,而且以随时随地的成就感和价值证明我们活得很有意义,并且对生命负责。本着悲观、执着、超脱三者融合的态度,面对人生,这就是智慧。人生而有爱,爱离不开悲观;在追求美好和成功时,缺少不了执着;而超脱却是对执着和悲观的柔和,不至于两者对本身造成伤害。悲观过度,人生的快乐和欢娱便毫无意义,面对美好和成功,执着正好是对其进行稀释不至于陷入痛苦的深渊。太过执着,易成贪欲,使人成为没有温度的机器,恰好悲观约束着它,提醒着人生之中,还有爱,超脱正好左右其平衡,他们共同制约,相互协调,最终达成完整。
总有些遗憾,遗憾自己的粗鄙难以将书中的哲思与情感引起的共鸣,表达地缜密清晰。看到自己这笨拙生硬的笔法和混乱的思维体系,心中有种强烈的无力感和对人生哲思的惭愧。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此书中所有的感悟和学习,虽说不尽精华,但依然有着小小的满足,最后还是有个愿望:希望你能随着守望者一起瞭望,思索人生的精神,不虚此行,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