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因为无知,如果某个领域我不熟悉不知道要怎么做,就会焦虑,这时候最实际的解决办法就是,去学习,了解,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和规则,投入时间和精力,量变产生质变,最后熟能生巧。
就像卖油翁把油倒进钱眼里一滴不漏,"无他,唯手熟耳",我玩四套花蜘蛛纸牌,从一开始几乎完不成,到现在20分钟就通关,也不过是因为闲着没事就打两关,熟练了,慢慢就掌握规则了。
我觉得自己的情商不高,所以要提高自己待人接物的技巧。在社会适应的学习上,最好的办法是听故事,看别人在某些情况下怎么做更有智慧。小孩子为什么喜欢听故事?其实就是在学习故事里别人的做法,学习如何融入社会。关于情商,我推荐《刘墉的处事情商课》,这本书讲得都是生活案例,故事书本身就有趣味性,读起来一点儿也不痛苦,而且分成小章节,闲着没事的时候看一点,几天就读完一本书了。
看公众号文章也是看,零碎的看书也是看,但是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公众号文章都是为了吸引粉丝(或是为了卖东西),往往会夸大现实,以偏概全,引发读者焦虑或共鸣,从而达到目的,这种东西看多了,人会变得肤浅。而一本书,讲得知识都是系统的,读完你就会对某一领域增长见识,是实实在在学到知识的。另一方面,你跟人说我这两天看了十几篇公众号文章,大家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你说我这两天又读完一本书,大家会想,这个人好有文化,了不起!那种“我又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慢慢积累,成为我自信和自尊的根本。
人文类的知识,几千年翻来覆去还是那些,这些道理我早就懂了,为什么还要看它?因为人的思想和情绪是不稳定的呀!比如说,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多人都是庸人自扰,“凡事看开点”,“做事情难免要经历挫折”,“努力才能有收获”,这样的道理难道他们不明白吗?那为什么遇到一点失败就痛苦不堪,“下雨的时候愁卖鞋,晴天的时候愁卖伞”?因为他们忘记了呀,生活那么多琐碎,慢慢地人就忘记了从书上学来的智慧,变得愚昧。所以我们要经常读书,反复接触正能量的观点,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就是这个道理。修身养性这件事,不能一劳永逸。
所以,要多读书,多听讲座,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像一块田地,你种满了庄稼,野草自然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