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企的朋友总说还是外面的公司好,有生气,有奔头,人际关系清爽明了。
在公司的朋友总说还是创业好,不用打卡,时间自由,赚到的大头兜里揣。
在创业的朋友都去开客栈了,压力大到快抑郁,急需出口纾解。
开客栈的人卖了客栈回家当了小公务员,安心地过起了曾经鄙视的波澜不惊的小日子。
电视剧《欢乐颂》里有句台词:“既为生活而工作,岂能为工作而放弃生活。”
我们都在工作和生活的权衡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初心。
“每个月总有30多天不想上班 !”
“感觉自己的性格只适合拿工资,不适合上班。”
大家仿佛都得了一种“不想上班”病,而且病征还都各不相同。
有人在清晨的被窝里,挖空心思想请假的借口?又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挣扎着爬起来,机械地洗漱后,投进了滚滚的上班人潮。
有人在公司楼下等电梯时,腾地冒出厌烦之心,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每个周一都无比的绝望,每个周五都感觉身体被掏空。
别忘了,我们最初是为了生活才去工作的,可我们渐渐陷进了盲目工作的漩涡。
不信你随便抓住身边的年轻人问一下,有几个对工作的满意度是高的。
不喜欢的理由也各种各样:老板压榨剥削、公司管理混乱、同事勾心斗角、前途渺茫、加班太多……
年轻的90后员工,多数高频集中在这些工作类型中:
单调而重复的工作。多见于国企和公务员,胜在安稳也耽于安稳,人浮于事,工作本身毫无意义,主要的精力都在搞人际关系。
毫无个人时间。上下班时间边界被模糊,下班时间到了,主管还安坐着,谁敢起身打卡?节假日微信QQ传送工作信息一刻不停,个人的时间几乎被吞没,生活就是工作。
没有方向感的工作。上司或者老板的领导水平不够,每天忙着抓瞎,到处扑火、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搬砖,专业完全被废弃,让人感觉无所适从没有方向,还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实际上每一代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都会遭遇相同的职业难题,比如人际关系,工作上手和组织融入等问题,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要是得和别人发生协作关系,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这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工作却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为看重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
这份价值不是单纯指一份薪水,而是更看重一份工作干得舒不舒心,老板是否与自己三观相符,和团队的配合是不是默契,个人空间是否被尊重理解等等。
这些无法被量化的东西,恰恰就是我们能不能爱上一份工作的软性指标,它们带着种缓慢而渗透性强大的影响力,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不是流水作业的工作机器,而是个有血肉有情感的人。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需要工作,工作也占据了生活里的大部分。能从事自己喜欢又擅长的工作,真的是一件幸福而幸运的事情。
但很多人不一定有这种机会,身不由己的做着不那么喜爱的工作。人本来应该是操控工作的,现在反而我们的情绪却常常被工作左右,郁闷、烦躁随之而来。
换个角度思考,即使是兴趣的工作,也难免有枯燥而重复的阶段,我们一样需要进行调适。
既然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也没有时时愉快的工作状态,我们就不如考虑换个角度,想些办法,换个心态,让自己由内自外,逐渐成长为自己可以遮风挡雨的大树。
������w�@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