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成长(八)

                                                 遇见·成长(八)

            ——学生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哎,最近复习怎么没效果了?”

“是呀,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

“……”

最近在办公室不断地听到老师们这样的困惑,不禁想起“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指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因为海拔高度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但在教育心理学定义为“在学习或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长达近一个月的漫长复习时间,不免让学生在复习途中出现这种心理学上所说的“高原现象”。考试时间步步逼近,看着课堂上无精打采,甚至精神萎靡的学生,批改着迟迟不见进步的试卷,身为老师的我们心急如焚,讲课效果差,测试无意义,心理疲劳的我们,似乎也束手无策,严厉的批评,害怕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一味地鼓励,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老师,我现在不知道怎么了,就是不会做题了,文章都能看懂,但是就是不知道选择啥,填哪个单词?……”

一次课间,英语课代表迷惑的找到我,深知如果我告诉她这是所谓的“高原现象”,她只能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我询问了她具体哪种题型遇到瓶颈,然后简要的又告诉了她此类型的做题方法,并告诉她英语是长线学科,成绩的进步需要慢慢地积累,一道题,一篇文章的失误不能定义为学习水平的下降,放平心态,用心对待每次练习。她若有所懂的点了点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了。

回眸自己的求学历程,学生时代的我们或许也经历过这种困惑,这种迷茫,但真的忘了自己是怎么度过的?直至大学,心理学课上,第一次了解到“高原现象”,毕业了,考教师的试题上一次又一次的出现的测试,让我对它的定义、出现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方法耳熟于心。然而,回归现实,看着自己的学生又“遭遇此难”,却不知所措了。曾经铭记在心的课本上的条条框框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总感觉没有哪一句真的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

或许吧,教学最大的乐趣是每一天都能面对新鲜的事物,似乎一切都在重复,却又蕴藏着无穷的不同点。知识的更新我们可以迅速掌握,但是学生心理的变化却总是始料未及。

每次平凡的遇见,都是一次意外的成长,遇见中不断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