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苦乐参半。
在生命成长的岁月里,
总会有想要放下的事情或经历,
但对大部分人来说,
想要放下的很多,真正放下的却很少。
放下一词说起来轻松,真正的做到不容易。
正因如此,
今天我们好好聊聊“放下”
也正好给自己一个机会,好好的放下。
“放下一事,不是自认低贱和愚蠢,也不是想要崇高和深奥。它与层次和评估无关。我们放下是因愿意「如实与世间沟通」。我们不必把自己列为学者或愚人。我们知道自己的立场,故而表示放下、敞开,也就是说直接与我们所归顺的对象沟通、联系。我们不因自己积了那么多的粗野、美好、清淨的品性而感到不自在,我们把一切都呈献给我们归顺的对象。在基本的「放下」行为裡,不包涵对外力的崇拜,而有与灵感合作的意味,这样你乃成为一个敞开的容器,使得知识能够注入。”
——秋阳创巴仁波切
请先用心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 请在这句话后面,补充你想到的事情
我想放下........
你会补充什么?
小时候未受到充分的关爱,
过往的受到的伤害,
担忧、焦虑,悔恨,
放下儿时的记忆,
很多.......
2. 接下来,
如果从1分到10分你有多想放下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10分是再也忍受不了一分,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1分代表着,放不放下都无所谓。
(深入自己的内在看看有几分)
3. 我们继续第三个问题,
我想放下这些事情/有多长时间了?
5年,10年,20年,30年
.......?
如果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的数字很高的话,那么,为什么你仍然没有放下呢?
真的建议你去做个健康检查,这样的情况你身体的某个部位可能总会感到不舒服。
如果第二个问题的数字在5分以下,但是第三个问题在5年以上的话,那么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受到细微层面的干扰。
如果第二个问题在5分以上,第三个问题的数字比较小的话,那么后文的内容建议认真的读完,将会有帮助。
我们现在回到第一个问题,假如在这句话后面填上所有人想要放下的内容的话,想必这肯定写不完。
而无论有多长,其实真正要放下的就只有一个,就是放下「自我认同」。
放下自我认同的前提是——需要放下自我对想要放下的事情的“解读”。
这不是我自己发明的答案。这个答案融合了来自很多当代主流科学领域的结论以及人类心智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
这个说法不是想要证明我有多么博学,只是说给很很多头脑听。
最近很多年,身边不断的听到有关过去伤害的经历,由于这不是一个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话题,所以很难仅仅通过一般的沟通来帮助对方。
让我们再回到“放下的主题”。
在相对的层面上,确实是有很多要放下的,放下伤害、放下焦虑、放下自我......;
而在究竟的层面上,其实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放下,因为我们所要放下的东西恰好没有实质性。
如果我们客观的审视要放下的事情的话,并且发现这些要放下的其实根本抓不住,没有根基,没有靠山,没有立足点,并不真实存在。
如此一来,我们如何能放下那些根本无实的事情呢?如果事情没有根基不真实存在的话,我们也没有什么好放下的了。
就像天空中的云朵一样,它们的状态总是聚散离合的。
假如我们在做一场梦,在梦中我们感觉难以放下要放下的事情,当醒来后,会是怎样?我们会发现,梦中要放下的事情只是一个梦,而要放下的那个做梦的人,也只是做梦者。
醒来后,我们是否还有可以去放下的事情呢?显然,梦中的一切都再也无法抓住,无法像一个实体的凳子一样抓住了。
简单来说,放下只对自我的执着才有特定的意义。
“你要放下的不是事物本身,
而是对事物的执着。”
这是帝洛巴尊者对那洛巴的教导。也是对他后来传承弟子的口诀。
但,就像一开始的那个简单的测评,理论如此,从生命体验的角度来说,很多人难以做到。
尽管每个人对于想要放下的事情的感受都大相径庭,都是“苦”的体验。
要真正放下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然而,他们确实是可以发生的。
如果没有真正放下,看清放下的事情的本来面目,这件事情就会像影子一样一直伴随我们,处于潜伏的状态影响我们每天的身语意。
然而,放下不容易,但却有方法,且非常高效安全的方法。
我们这里所说的放下不是把它打个包扔在内心深处不理不睬,这么做的话,时间或许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它没有被”如实“的对待,依然会影响你,而且时间久了会潜伏在心识中,严重的话,会演变成病症。 这不是危言耸听,大部分身体的疾病根源于心病。
我们这里所说的放下,是体验到,本来无所放下的本质性。
当你能经验到要放下的其实并不真实存在的话,那么它不但不会再影响你,反而能开启我们的内在智慧。
我们无法放下的原因是,我们陷入在想要放下的情绪里,而没有去观察想要放下的事情本身。这是它一直会影响我们的原因。
我们的情绪带有色彩,充满了无明,有“自我”作为忠实的盟友。事情本身是没有色彩的,就根本上而言没有好坏之别。
好坏只有在有了参照点才会存在,抽开它们的参照点,好坏无法立足。
如果我们说东方的虚空,是否能确切的指出东方是哪个点呢?很难。
如果,我们能从放下的角色出离,把情绪放在一边,去观待所要放下事情的全貌的话,我们就能看到它的真相。
这时,我们会对放下的事情有了新的解读。
当我们对放下的事情有了全新的认知,我们了解到曾经只是陷入在自我的情绪里无法了解的情况,我们就不会对这些事情对我们的影响那么执着了。
那时,我们能看见事情的真相,
那时我们能够重新为这些要放下的事情赋予新的意义,
那时我们打开了它蕴含的智慧宝藏,
那时我们可以带着它重新出发。
这不是那么难,只要我们放下自己的评判,并且真的决断放下的话,化解放不下的苦楚的话,它是会发生的。
不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大成就者的证悟传记的存在。
我们虽然还没能像开悟的人那样证悟,但至少,我们有万分的理由可以相信并且证实,不论放下多么难,只要你打从内心深处想要转化它的话,它肯定会发生。
有一种无法放下的情况很尴尬,就是你喜欢上了这种放不下的状态,而自己不知道。
它成为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害怕失去这种状态,所以你宁愿一直背着它,也不愿舍弃它。
这种情况,是一种基于无明的情绪而衍生的扭曲。就像哈哈镜一样,偷过哈哈镜看自己,看的见,但是面目全非。
如果是这种情况,如果你能明白放下其实不等于放弃,不等于抛弃,那么才有可能打开放下这扇门的间隙。
在我过往所教练的案例中,已经看到许多人在决断要放下的开始,从中收获了属于各自的生命礼物。
如今,那些事情再也影响不到他们,成为他们生命中独有的生命财富。
一位女孩,一段失恋的经历一直影响着她,即使她现在结婚,当初的那段经历还是对她的生活有着无法左右的影响。
当她接受了教练后,收获了一个猫的礼物,并且发现了失恋的那个经历对她来说,其实很美好,一直以另一种积极的方式保护着她。
一位妇女,因为小时候有些在当时环境中不恰当的言行,而遭受非议,当她在教练中从人生的角度来重新观待时,她找到了那件事情对她的正面的意义,
还有很多很多.....
回到最开始的三个问题,无论那三个问题的答案有多长,分数有多高,真正放下的开始,其实就是平静的看待放下的一切,由此出发,决断放下的心才会真正生起。
大脑的运作机制是,那段让你一直放不下的经历的神经区域一直保存的很牢固,未被干扰,它一直创造着你的体验。
而且从生物的习性来说,我们是喜欢安全、不喜欢变化的,所以,在大脑尚未重新建立起新的神经区域之前——就是当你体验到全然放下后的体验的神经区域,当你尚未体验到放下后比不放下更轻松更快乐时,生物的惰性让我们难以生起放下的信心与勇气。所以,这是为何前两个问题的分数的都会大的原因。
如果能通过特定的方法,在大脑建立新的有关对这些放下的事情的解读(即相应的神经区域),那么,那些在大脑的智识层面,有关放下的概念就转化成了你的经验,一旦内在经验发生,生命相应的存在之流就被创造出来,它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成为生命真实的体验。
没有人是天生喜欢体验不放下的苦,一旦你经验到放下的自在与欢喜,心续流经过放下的轻松体验,内在的智慧自然会对那些原本无法放下的经历重新解读,那时,生命经由这样的经历重塑了。
所以,当我们放下自我的情绪和评判,全方位的看清事情本身,我们的心也自然解脱, 也迈入解脱之道,同时封藏的智慧也会苏醒 。
解脱教练可以指引你,
体验内在深海里的世界,
探寻海底世界中,深藏的内在宝藏。
微信公众号:重塑生命 ·解脱教练
生命可以重塑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