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在朗读者节目中的朗读了一封给儿子的信,这封信和背后的故事深深的感动了我们。
麦家是当代知名的作家,小说《暗战》获得了中国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他和青春期的儿子的关系发生了一些问题。他的儿子在高中的时候,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一千多个日子里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允许父母进入,很少和父母交流。后来儿子去美国读书的时候,麦家在行李里放了两个信封,一个里面装了2000美元,一个信封里装了一封信。儿子看到信之后,通过手机给父亲回复了两个流泪的表情符号。
这封信包含着浓浓的父爱,感动了青春期的儿子,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如果不是通过写信,我们能够表达出同样的感情么?面对面交谈可以么?电话可以么?短信息可以么?微信可以么?朋友圈可以么?
我想应该是很难。
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往往会强调面对面沟通,及时沟通很重要。在很多沟通技巧和组织的企业文化中,把面对面沟通和迅速的反馈作为优先推荐的,把文字的沟通作为低效和冷漠的沟通手段来对待。然而在很多场景下,我发现面对面沟通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时间有限,讲述的人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系统、深入的组织自己的思想,表达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往往都不够。
其次,即便讲述者有能力进行深入的表达,这意味着比较长的单方面表达,比如麦家的书信,就是读一遍也需要花几分钟的时间。这在面对面交流,或者是微信这样聊天式交流中很别扭的,说的人往往会觉得很尴尬,听的人就更容易跑神,无聊、烦躁,打断对方,甚至生气,觉得自己不被对方尊重。
然后,在长篇大论的讲述面前,听众能够有效接收的部分是非常有限的,就算是能够接收的那部分内容,能够记住的也往往只是一小部分。但是,哪些不能马上接受的部分,反而是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不能马上认可的,不能马上理解的。
即时的沟通,速度快,这是一个特点,即是优点,也是缺点。当产生一些情绪的时候,往往不能有效控制,会迅速放大这些情绪。有可能会放大快乐,也有可能会放大愤怒。这对情感类交流往往是非常不利的,当人们处在烦躁、苦恼、痛苦、‘愤怒等情绪中,缺乏足够技巧的交流往往适得其反,非但不能缓解对方情绪,往往会使情绪更加恶化。
最后,讲过的话,往往是一次性的,难以回顾,当事人凭记忆回顾的时候,往往是带有偏差的再次加工。
书面交流,比如书信这种私密的书面交流,写作者可以长时间、精心酝酿,能够深入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完整的描述方方面面,还可以遣词造句,准确的表达避免误解。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避免对方的情感干扰,可能的打断,对很多人来说,还可以避免尴尬和紧张,能够更充分的表达自己。
对于收信人来说,有了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吸收写信人的想法,看不明白可以反复看,接受不了可以搁置起来,晚点再看,看了不喜欢、有情绪,可以自己发泄、消化,不会引起直接的冲突导致情绪升级。
书信、写作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能够完成很多即时通信手段,面对面、电话、信息、微信做不了的事情。我们现在被麦家的家信感动,以前也被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感动。然而我们却写的越来越少了。科技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和迅速,我们也要重新认识慢速带给我们的价值。
我们被麦家的书信感动了,当我们遇到和亲人的关系困境时,我们能够通过充满感情的书信来走出困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