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忘年交Liz,是82岁的从英来澳的老妇人;曾经是心理咨询师的她,如今保持细腻,优雅,积极,得体,热爱生活的品德,每天早上7点钟她在户外游泳池游泳半小时,冬天也不例外,这是老妇人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每周二是我们愉快的“约会”时间;她会抱着两条泰迪,开着车过来跟我见面;我们交流着彼此的人生感悟,生活理念,东西方文化;这次疫情让我们关系更加亲近了。
一)什么是度?
疫情刚开始,因她女儿的反对,我们只能电话交流;她好一个道歉,我说没关系,能理解!
下一周,我们隔着篱笆打招呼,聊天;老妇人把院子里的玫瑰花采下来,精心包装后递给篱笆外的我;美美的,香香的,摆在家愉悦了我整整一周。
再下周,我们各自端着一杯咖啡,在公园长椅的两头坐下,保持1.5m社交距离;老妇人频频地给我拍相片,给她女儿,弟弟发去;她说周二是我和May约会时间,跟她们说了不要打搅!
最后一次,回国前见一面,我们已习惯拥抱礼;有点舍不得,最后离开时可爱的老妇人给我一个飞吻;隔着篱笆频频回头,我的眼泪模糊了眼睛……不知何时再相见,希望她好好的!
这是疫情期间我和Liz的距离,不近也不远,保持特殊时期恰好的人和人的适度距离……
她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以前上帝造人的时候,第一锅烤出来的有点烤大了,做出来的是--黑人;
所以第二锅就火调小一点,结果又是烤得太轻,烤出来的是--白人;
第三锅,吸取经验教训,火候掌握得正正好,结果烤出来的就是—黄种人!所以黄种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皮肤好得根本看不出年龄。
原来,在老外眼里,我们黄种人是如此地美丽!我代表黄种人,内心里满满的美滋滋……这也是恰到好处的火候,带来的最美!
二)度该怎么掌握?
诗人宋玉曾描绘一位美女的话说,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过犹不及是孔子对度的解释: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所以过和不及的效果是一样的,都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我们耳熟能详的《画蛇添足》,刺猬法则也是度的一个问题。
刺猬法则说的是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寒冷的冬季,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冷而拥抱在了一起,但是无论如何它们都睡不舒服,由于它们各自身上都长满了刺,紧挨在一块就会刺痛对方,反倒睡不安宁。因此,两只刺猬就离开了一段距离,可是又实在冷得难以忍受,因此就又抱在了一起。折腾了好几次,最后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既能够相互取暖又不会被扎。
我们人和人之间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说明,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人人都需要在自己身边有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般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三)亲人间的度:
亲密关系间;刚开始谈恋爱时候雾里看花,花前月下,美得无与伦比;彼此深深吸引。久而久之,彼此如胶似漆,随之各种缺点也开始显露无遗;开始排斥彼此;甚至会有抱怨,失望,讨厌。这就是亲密关系间太近引起的弊端。李老师课中曾提到,要保持长久,不要给对方满满的爱,只给50%的爱即可,这也是减多增少的道理吧?!遗憾的是在爱面前,人是超级感性而非理性;爱如潮水,思思念念,控制不了是人的弱点。
曾经跟日本朋友一家到九寨沟,黄龙去游玩,60多岁的男主人在黄龙时有了高原反应,用餐期间吃不下,喝不下,闭着眼睛坐在席间很难受的样子;我都有点不知所措,妻子和三个孩子都安静地吃着自己的饭;也不劝爸爸,也不去照顾,只是问了几句需求后不再关心;让我们有点不理解,家里人病了怎么能不管不问,你们自己怎么能吃得下饭?!后来才得知,他们觉得爸爸本身身体难受,不断地去打搅反而更烦躁;而且他们不想用过分的关心给我们带来更多焦急;我虽然不一定能做到,但是理解了他们间的爱的表达。很多日本人淡淡的表情,情绪起伏也不大,也非常讲规矩;哪怕过人行道上也是没有横冲直撞或者“逆流而上”,来去两条线都是左侧通行;不愿意给别人带去麻烦,总是用“ha yi”(是)来说话;因为这种淡定,平静,所以日本人是长寿的吗?!当时我就跟老公说,我一直思考为什么齐藤一家那么和睦?实际上他们之间是有“距离美”的;我们也保持一种“距离美”吧?!可能我表达太唐突;反被老公挨批了,后来再也没敢提。
亲子关系中,是让我最难把握度,总会在度的方面纠结,担心,犹豫。
怎样才能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而不是溺爱?怎样才让孩子独立但不是过于严苛?
怎样才能让好的物质条件成为跳得更高的踩板,而非永远依赖的靠山?
怎样才能给予充分的尊重但也不要放纵孩子?
到今天都没有恰好的答案,有些答案已经是过去式了,其实也成索因! 只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当父母的也要边学边努力做好父母;错了就改,改了再悟,陪着孩子一起慢慢地成长… “建墙搭桥”,(尊重+沟通),母亲和孩子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是合适的?我在桥这一头,孩子在桥那一头;远远相望,母亲投去理解,欣赏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