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深刻的一个故事,反常态,没有平淡如水,充满着跌宕起伏。合上书的时候让我联想到《人生海海》,主人公的经历深深的刻在了脑海里,掀起阵阵情绪的涟漪。
读着读着也一直照出很多自己的心里感受,当然原生家庭给自身带来的影响之大之深刻也引起自己大大的共鸣。
一个是生活在废铁垃圾堆、被偏执的父亲和家庭洗脑的小女孩儿。一个是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在世界最高学府求学、不断丰满自己羽翼的吃苦学生。两个她交织在一起,新环境新世界带给她思想上的冲击、欣喜、蜕皮和最后的重生,原生家庭植根在思想深处的概念和意识,支配着她在新世界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的行为和想法。不断冲突、不断纠结、不断怀疑,一层一层的冲刷掉埋在内心深处的信仰,直至几乎奔溃和自我放弃。不是不愿改变,而是整个蜕皮的过程强大到无以招架。索性最后主人公终于从原生家庭独立出来,不是生理和物理上的独立,而是真正内心和思想上的独立。
当主人公在世界最高学府学习生活时,大山废铁垃圾堆中筑起的信仰时不时会跑出来左右她的意识和行为。尤其当她回到大山,当父母和兄弟姐妹一遍又一遍坚定的重申只有她是异类,她的记忆和思想出现了混乱,只有她是。当好不容易重新建立起的意识和意志被如此深深植根的思想和信仰挑战的时候,她深度自我怀疑,冲突,蜕皮,几度歇斯底里自我放弃。这是怎样一种抽丝剥茧般的痛苦?迷失自我的路上,如何认可过去认可现在并相信未来?我究竟是谁?
结语中写道,主人公不再列举父亲的种种罪状和行为的偏执去证明自己的离家与背叛是正确的,因为这么做的原因只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然而负罪感本身其实是对自身不幸的恐惧。对父亲的审判并不能减轻自身的负罪感,因此最后她终于放下了。不再为自己的背叛辩护,不是父亲有错,而是她需要如此。她提到这是她唯一可以去爱父亲的方式。
关于负罪感:源于对自身不幸的恐惧。
因为他人的错误造成了自身的不幸,因此过去的痛,现在的不作为都是别人的错。如果这个别人只是别人,可能自己的背叛和伤害就是理所应当,负罪感相应也会更少。
但是如果这个别人是自己最亲、最应该去爱的人,自己的背叛和伤害所带来的负罪感就会更深。深到自己必须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找个理由来减轻由此带来的痛苦。
都是你塑造了现在的我,给我带来那么多不可磨灭的伤害,造成了目前这种不理想的局面,都是你的错。然而你是爱我的,只是方式不对,你自身也有那么多的伤和不幸,你也是受害者,我可能是唯一可以爱你的人。可是我真的恨你给我带来的伤,我需要恨你,想背叛你,但是看着可怜的你我深深的感到负罪感。我不接纳这样的自己,这个因为你的错而塑造出的自己,我讨厌这样的自己。我害怕自己一直是这个样子,一直这么不幸,我害怕,所以我更恨你。但是你也是那么的不幸,我应该对你好,我是唯一可以好好爱你的人。。。
或许过去的自己确实有很多不幸和不堪,但这就是我了,这样一个满是伤疤的自己也可以很可爱,因为这些伤疤塑造了这样一个自己,不是别人,只是我,独一无二的我,我依然很独特很美。过去已经过去,不是没有分量,很有分量但不决定未来。认可接纳过去和现在的自己,尊重自己,没有人可以定义我,只有我自己。
关于信仰:百度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一套认知模式。
面对生活里发生的大小事件、人际关系等一切的一切,我们如何选择如何行动如何相信都有属于每个人的认知。所有的所有不可能有正确答案,当下也没有人可以给我们答案,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并相信这是自己所做的最好的选择,因为是自己的。纵然结果或许很糟糕,也要相信这是当时自己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认可自己并坚定信念。接受失败、痛苦、历练并成长,才能通向未来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