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读小说
我们班的授课进度进入到了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文体全部是小说。之前我们没有系统地讲过小说,所以这个单元上课的时候,我一开始会上得很慢,细讲《桥》和《穷人》,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自主学习《在柏林》。
今天我们上《桥》的第一课时。为了照顾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我们先讲理论,回顾之前学过的四大文学体裁,再给大家讲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之后,我们用大段的时间去看这篇小说里的情节和环境。
课堂上,有一个大任务,是要求孩子们画出“雨”、“洪水”和“桥”有关的句子。孩子们初接触小说,有点生涩,动手能力明显比之前慢不少,也有遗漏的情况。这样等待的时刻对于老师而言实际上是有点无聊的,我按捺住了自己想要去打断他们直接公布答案的心思,转而去仔细看他们画的内容,对于个别同学觉得有困难的,我再小声提醒和鼓励。教了多年的书以后,我开始越发明白了教育理论中说的“预设和生成”,明白各班有差异,各生有不同,常规课的时候不能单纯地按照预设教案里的进度来。哪怕用得时间长又怎么样呢,大不了多上一个课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不被老师和答案拖着走,才是我上课的要做的事。
在巡查中,我发现晓雨、珺逸、向前、李欣等同学做得非常好,用不同的颜色或标志,标出了三种不同的句子,而不是简单地混成一团。这样简洁有序的标记,有利于课后进行复习和整理。
所以,一节课我们只解决了这么一个大任务。细细读这些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体会比喻、拟人和夸张手法的表达作用。孩子们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有点松松散散,读不出这种紧迫和危机感。我请了祚熙、小城、婧涵和馨怡来示范,再请孩子们齐读,比之前好了一点点。我引导大家观察这篇小说的短句,请大家语速再加快,这一遍,又比之前好一点点,只是还缺了抑扬顿挫的语调。于是,我再范读1-6自然段,请同学们领会跟读。终于,孩子们的情感、气势、语调都达到了优秀。
身为一个语文老师,每当孩子们在课堂上实现这样“不会”到“会”的转变时,我就格外有幸福感。
齐读的时候,我发现除了一向朗诵很好的若晨以外,子臣在后面读得也很认真。他坐得笔直,把书捧得端正,眼睛牢牢盯着书本,大声地忘情地朗读着。齐诵结束后,我单独表扬了这两人,做操等待时,我又特地过去拍了拍子臣的脑袋,告诉他最近很不错。子臣笑开了花,告诉我:“我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读得很棒呀!”
传统节日和诗词游戏
今天班会我来主讲。
我猜孩子们六年下来也该清楚重阳的基本知识了,不然我这六年的班会岂不是白上了?所以在备课时,我挑了两个比较偏一点的视频,一个从古诗词和起源的角度介绍重阳,另一个用了读绘本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凑时间。
上课的时候一问,果然孩子们在没开班会之前,就已经能总结出重阳的时间、传统习俗和食物。接下来我们的任务就是看视频,然后告诉我自己又了解了哪些新知识。
既然是传统节日,不如就玩一把飞花令。这次飞的字是“明”。成功抢答到的孩子有若晨、馨怡、恒驰、小城、瑞屹、可怡、泽宇、向前、欣悦、子涵、亚杰、羽轩等人,我请他们回答完毕后,把诗句写在黑板上,一是为了让孩子们看到自己能答出这么多更有成就感,二是也带一带那些暂时还说不出来的孩子们。
下课以后,我又忍不住把照片拍给艾老师看。天天逼着自己专业学生背诗的艾老师果然又夸:“孩子们太棒了吧!”
坐在窗口蹭课
下午是语文教研组活动。隔壁小区改造,临时通知我去挪车,等我到教室的时候,六(2)班已经挤满了听课的老师们,还有不少在窗口站着蹭课的。我懒得去挤,直接从办公室搬了把椅子,闲庭信步走回去,推开窗子,在走廊上享受“VIP席位”。
老教师的授课技能就是不一样,费老师对《牛郎织女》这一课的挖掘特别深,循循善诱。就是这样,下午教研会的时候,依旧有不少老师在一起评课,碰撞自己思维的火花,研究怎样可以精益求精。
袁老师提了个建议让我最有感触,教育理论上说,一节课老师说的话如果占了课堂总比的三分之二,就有满堂灌的嫌疑。现代的教学,更多的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