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故土(2008-11-26 10:06)——又从10多年的QQ空间中 搜到自己的一篇文章。姑录之!
身居异乡,在有意无意之间总会记忆起自己的故乡来。
那个小城就是我的故乡,永远的故乡,虽不生于斯,但实实在在的长于斯。
故乡就在这种有意无意间呈现出来,在和友人山南海北间、在朋友关切的目光中、在阅读时的茶盏里.....在几回回魂牵梦绕里,我的故乡就这样的呈现着,爱之深,痛之切。
我算不算一个外乡人--对于生于这个小城的人们?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我的故乡在哪里?曾经对于这个问题有些茫然失措,一度的把自己置身于边缘,冷冷的看着,甚至刻薄的说出她诸多的不是。
而立之年,再回头眺望一路走来的脚印、以及所有能记起的生活片段时,那个小城竟然占的比重是如此之多。我特别喜欢《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突然觉得故乡之重和自己的孤独。
时光不曾久远,青山绿水依旧在。人虽然不是千疮百孔,但兀自的孤傲,难免显现无谓的孤独。
10年前,懵懵懂懂的上路,离开了养育我10年的小城。
12年后,我竟然的以这样的文字记述着小城。
小沟水库里游泳、玉溪河里摸鱼、蒲家泽巷子里的“藏猫猫”、钟鼎山上玩耍、大龙阡洞内菩萨、校园里书生意气......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我的梦想。
高中的上学的时候,总会选择走一条悠悠的小路,路边有一个包谷酒作坊和一个棉被店和着悠悠的玉溪河。喜欢作坊里飘出的酒香、喜欢便被店“弹花机”弹出的歌谣、喜欢清澈的玉溪河里的鱼儿。
也悠然的记起,有个美丽的女孩子穿着一袭油菜花黄般的长裙,还有那个姑娘。
小城有数不清的往事,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总有那么一个故事打动你心的琴弦!我也是。
悠悠的又在字里行间的记起她的笑。也是她的笑,第一次真纯的工整的抄下“待到春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句子。
有时候在想,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再次和她邂逅在小城的街头。也在想,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回到故土,开一个纯纯的咖啡馆,名字就叫“小城故事”--承载年少的轻狂和年少的情愫,店里放着逝去岁月的歌谣、以及飘着淡淡的酒香和着咖啡饮着悠长着自己的岁月。
昨日重现,但时光不再。
所以很是喜欢《仙林青梅》歌中的:“青山高,云水长,青梅果儿已熟了,我盼阿哥回家乡,美酒流满了村边的小河.....”
故乡的春来得很早,一群曼妙的少年总是春的使者,在还浸润着冬的残余的日子里,放飞风筝。放风筝是个伟大的过程,拿着线团一端的孩子,总是得意的大喊一声“放!”,于是提着风筝的孩子默契的放手,大笑着、跟着、跑着。实在太冷,左拉一把干草、又拣几根树枝,燃起篝火,从柴火浮起的青烟也随着风筝一起冉冉而上。花猫似脸、黑乎乎及脏兮兮的手豪情着,把未来和理想用风筝放飞。
现在是冬天了,在冬日里,悠然的记起故乡,其味之长,何尝又不是在寻找自己的未来和理想?
雪莱的诗句有些阿Q式的励志,但是确绝对是理性逻辑的推理,不是吗?是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那个小城--我的故土,我的故乡,我不曾迷茫的来时的路以及伸向远方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