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被哄」到「自哄」:两代潮玩顶流的隐喻
十年前,泡泡玛特靠一个噘着嘴的小女孩Molly打开了潮玩市场。她的表情介于生气与委屈之间,仿佛在说「快哄哄我」——这精准戳中了当时年轻人对「被关注」「被治愈」的情感期待。但十年后,长着尖牙、咧嘴坏笑的Labubu成了新晋顶流。它不需要被哄,反而用獠牙武装快乐,像极了当代年轻人对世界的态度:「世界不哄我,我就自己造个堡垒,边防御边傻乐。」
Molly的走红是「被动情绪共鸣」的胜利。她的表情像一张白纸,人们可以随意投射自己的喜怒哀乐,如同设计师所言:「她就是你」。而Labubu的獠牙和古灵精怪,则是「主动情绪宣言」。它用夸张的尖牙和鬼马性格告诉世界:快乐不必等待施舍,但需要自我保护机制。 这种转变背后,是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重新定义——从「向外索取」到「向内构建」。
02 情绪价值战略升级:从营销手段到生存技能
泡泡玛特对Labubu的运营策略,恰好印证了这种变化。早期Molly的成功依赖盲盒的随机惊喜(营销策略),而Labubu的爆发则源于「内容化生存」:
• 人设鲜活度:Labubu在乐园里会捉弄游客、跳错舞步,甚至和汪苏泷同台互动,像真人明星一样「跑通告」;
• 情感连接点:它拥有专属主题曲(全曲只有「labubu」的魔性旋律)、树屋生活场景,甚至家族成员性格各异(如自恋的MOKOKO、冒险家ZIMOMO),让粉丝产生「陪伴感」而非「占有欲」;
• 防御性快乐:獠牙设计暗藏「反差萌哲学」——外表凶萌,内心柔软。正如当代青年「用表情包怼天怼地,私底下偷偷收藏治愈系玩偶」。
这种策略本质上是在产品中植入「情绪操作系统」:Labubu不再是摆件,而是能互动、有故事的「朋友」。就像跳海酒馆把「发疯文学」变成线下空间,它们都在证明:当情绪价值成为产品内核,用户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套自我疗愈的方案。
03 个人成长启示:做自己的「情绪产品经理」
Labubu的獠牙微笑对普通人至少有3层启发:
① 给快乐穿上铠甲
Labubu的尖牙不是攻击性,而是「快乐防弹衣」。当代人越来越擅长用幽默解构压力(比如打工人的「摸鱼文学」),本质上是用「防御性乐观」对抗不确定性。就像设计师所说:「成年人的世界需要童趣,但童趣里也可以有尖锐的温柔。」
② 从「被共鸣」到「主动创造」
Molly时代,我们渴望被理解;Labubu时代,我们学会自己造宇宙。不妨像泡泡玛特打造IP一样经营自己:
• 设计人设锚点(比如你的职场标签是「靠谱」还是「脑洞大开」);
• 丰富内容维度(跨界学习、兴趣社交都是「联名款技能」);
• 建立情感场景(朋友圈人设、线下社交仪式感)。
③ 允许情绪「带电生长」
Labubu的走红证明:带刺的快乐反而更真实。与其强求「情绪稳定」,不如像Labubu一样,把焦虑变成鬼脸,把压力跳成魔性舞蹈。毕竟,能保护自己的快乐,才禁得起现实世界的风吹雨打。
结语:在獠牙时代,做个快乐的小怪物
当Molly的委屈脸逐渐淡出,Labubu的尖牙微笑正在定义新一代情绪经济。这或许预示着:最好的治愈不是被世界温柔以待,而是练就一身自娱自乐的本事,哪怕笑容里藏着几颗獠牙。 就像某位粉丝在Labubu联名鞋炒到万元时说的:「贵不是它的缺点,是我的。但至少看着它,我能笑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