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我们逐渐长大,更加渴望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决定自己的事情。然而,父母、老师等长辈出于关心,总会给予我们诸多的引导和建议。这就引发了思考: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把握自主安排与接受引导之间的平衡?是一味地追求自主,排斥听取他人的经验,还是完全依赖他人引导,放弃自我的探索?又该如何在自主选择与合理接受引导中,实现自我成长与进步?请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的故事,写一篇文章。
张美燚:自由当守分寸间
《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九万里,仍需借风势而行;蜩与学鸠囿于蓬蒿,却讥笑鲲鹏之志。庄子的寓言早已道破自由的真相:真正的自由,从非毫无节制的狂奔,而是懂得在分寸间寻找平衡。
以自主为笔,书写独行的痕迹。八年级开始认真写日记之后,草稿本背面总在悄悄记录琐碎:食堂窗口排队的阿姨、操场边新开的蒲公英、数学课上一闪而过的灵感。同桌瞥见不屑:“写这些‘闲话’……”我默默收起。一个月后,当语文老师布置周记题目《校园一景》,我摘抄了某天的日记片段:“暮色里的单杠锈迹斑驳,像一条沉默的龙,驮着少年们未说出口的心事。”作业发回时,文末多了一行红批:“观察细腻,但要注意标点规范。”自那以后,每每笔尖在“心事”与“公式”之间反复游移时,我豁然:自由若想生根发芽,既需伸展渴望的枝叶,亦需扎根于规则的土壤。
自主是少年心底的星火,恰如魏晋名士阮籍,驾车行至穷途恸哭而返——那哭声里,是宁撞南墙也要自己开路的倔强。父亲总说我“像块闷石头”,但正是这份固执,让我懂得:若总活在他人设定的框架里,生命便如教室窗台上的绿萝,虽安稳却失了攀援向上的锐气。
但自由不是脱缰的野马,所以我们当以引导为尺,丈量跋涉的沟壑。长辈的引导,是暗夜行路的星光。上一个寒假,我沉迷网络小说,作业拖到开学前三天。父亲没有训斥,只是每夜默默坐在客厅看书直到凌晨两点,看着他歪在沙发上睡着的样子,让我想起王羲之的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看似随心,实则暗藏“停杯必饮”的规则。真正的引导,从不是锁住脚步的镣铐,而是如春夜细雨,无声浸润干涸的心田。
康德说:“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想不做什么就有能力不做。”少年当以分寸为界,织就成长的经纬。去年校运会,我报名班级方阵排练。训练时总想偷懒少走两圈,体育委员却坚持要求对齐标线:“踩准步点,快那半步不如稳那一声‘立正’。”汇演当天,当我们班方阵以唯一零失误的成绩通过主席台时,忽然懂得:规则不是束缚呼吸的绑带,而是托起集体的云梯。
这恰似敦煌飞天的飘带,看似无拘无束,实则与琵琶丝弦紧密相系。如今我的书包里躺着两本册子:写满零散句子的日记本与订正密布的错题集——若当初完全放任思绪漫流,学业便会如断线风筝;但若彻底封印那些跳跃的文字,青春便永远缺了那抹灵动的注脚。
法国大革命时期,罗兰夫人慨叹:“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如今教室里,总有人以“自由”为刃:自习课传纸条说“管得真宽”,值日时溜走嚷“这是我的权利”。可正如庄子笔下的大鹏,离了六月息的风势,再强的翅膀也难越北海。
真正的自由,是让渴望抽枝的嫩芽贴着地脉生长,让晨昏线为它丈量日影。当我们面对未完成的习题册时,当指尖悬在游戏登录键上时,不妨想想阮籍恸哭穷途的清醒,想想苏轼夜游赤壁时对“造物者之无尽藏”的敬畏。唯有将分寸化作年轮,自由之树方能亭亭如盖,让月光漏过叶隙,洒下细碎的银斑。
薛同欢:在自主与引导的交响中成长
人生如同一首乐章,自主是跃动的音符,引导是和谐的旋律,唯有二者相辅相成,方能谱写出完美的成长旋律。在探索人生道路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也要懂得倾听他人的智慧,在自主与引导的交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自主是成长的基石,赋予我们探索的勇气。
北宋文人苏轼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情,他拒绝循规蹈矩的科举模板,坚持用自由洒脱的文风书写理想。正是这份自主精神,让他在宦海沉浮中始终坚守本心,最终成为文学史上的璀璨星辰。初学书法时,我总按照自己的节奏临摹字帖,虽笔法稚嫩却充满灵气。老师指出结构问题后,我并未全盘否定自己的练习方式,而是在保持书写热情的基础上调整技法,逐渐找到了风格与规范的平衡。自主不是固执的叛逆,而是以清醒的头脑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
引导是智慧的灯塔,为迷途者指明方向。
孟母三迁的故事穿越千年时空,道出了引导的重要性。父母师长的人生经验,如同航海者的罗盘,能让我们少走弯路。初一因疫情导致成绩下滑时,班主任并未严厉训斥,而是分享了自己学生时代的时间管理方法,引导我制定学习计划。在她的帮助下,我学会平衡学习与休闲,效率显著提高。正如牛顿所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能看得更远。”他人的智慧是照亮前路的星光,让我们在黑暗中不再彷徨。
平衡自主与引导,需要智慧的辩证思维。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既坚持革新理念,又借鉴《法经》的治国智慧,最终推动秦国崛起。这启示我们:真正的成长,是像竹笋般既扎根土壤汲取养分,又向着阳光奋力生长。初一的一次小组课题中,我和组员屡屡受困,老师提醒我们分析错误点,结合他的建议优化方案后,我们顺利完成了课题。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自主是破浪前行的勇气,引导则是规避风浪的智慧。
站在青春的十字路口,我们不必在自主与引导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当自主的探索与引导的智慧交相辉映时,我们终将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坚定步伐。
鲁宪飞:纳百川之谏执己舵
人生如舟行江海,若一味孤帆疾驰,终将迷失于惊涛;若全然随波逐流,亦难抵理想彼岸。如何在坚守自我与广纳良言间寻得平衡,恰是青春航程中永恒的课题。
翻开历史的扉页,盲目自信者的悲剧总令人扼腕。三国时期,马谡自幼熟读兵书,自诩深谙兵法,却在街亭一战中执意驻军山顶,对副将王平“依山傍水,固守要道”的谏言充耳不闻。最终,魏军断其粮道、绝其水源,蜀军溃败如山倒,北伐大业功亏一篑。马谡的折戟沉沙,恰似一味追求自主的独木舟,在刚愎自用的飓风中倾覆。这警示后人:若将“自主”异化为傲慢的盾牌,拒谏之路必通向深渊。
然而,若全然舍弃思考的锋芒,人生便成了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战国时期,燕太子丹为抗暴秦,盲目效仿古人“荆轲刺秦王”的旧例,却忽视田光“谋定后动”的劝诫,终致易水悲歌空遗恨。反观当下,多少青年在选择专业时,将父母的期许奉为圭臬,将师长的建议视作铁律,却在步入大学后恍然惊觉:那条被无数人赞许的“坦途”,于自己竟是荆棘密布的荒原。失去自主的“听话”,不过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再完美的模仿也难掩灵魂的苍白。
真正的智者,懂得在自主与纳谏的天平上放置理性的砝码。唐代名臣魏徵,既能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铮言直谏太宗,又能在修订《隋书》时博采众长,终成“以史为镜”的佳话。这种平衡的智慧,在科学领域同样熠熠生辉:爱因斯坦敢于质疑牛顿力学的权威,提出相对论颠覆经典;但他也坦言:“没有伽利略的观测数据,我的理论不过是空中楼阁。”可见,自主是破茧的勇气,纳谏是化蝶的养料,二者交融方能织就真理的锦缎。
站在初三的渡口,我们更需深谙平衡之道。面对升学抉择,既要以“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锚定心志,也要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汲取智慧。当父母建议选择理科时,不妨追问:“我的思维更擅逻辑推演还是人文想象?”当师长强调勤能补拙时,亦可反思:“我的方法是否暗合‘刻意练习’的科学规律?”真正的成长,从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将外界声音化作勘测内心的声呐,在倾听与思辨中校准航向。
生命的丰盈,在于既能如翠竹般咬定青山,亦能似柔柳般随风入画。愿我们以自主为楫,以纳谏为帆,在青春的江河中,驶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陈奕菲:藤蔓知道风的方向
山雾未散的清晨,外婆的草帽沿已坠满露珠。她站在藤椅旁,细竹枝轻点我蜷缩的膝盖:“今日教乖孙认认‘野草’。”我故意把藤椅晃出刺耳的吱呀声——被送来山村的怨气,在胸口结成青涩的山楂。
野菊将山径铺成金色河流,外婆的蓝布衫是逆流而上的小船。行至半山腰,她忽然指向岩缝:“瞧这六月雪,生在峭壁是风骨,长在菜畦变祸害。”我别过脸,却用余光数清了那六片颤动的花瓣。
“你在这儿等着。”外婆把我安顿在野樱树下,挎着竹篮往菜园去。树影里,我盯着她佝偻的背影,突然起身重重踩过落叶——凭什么连除草的资格都要被剥夺?
菜畦边的景象却让我怔住:外婆正跪在湿泥里,小心扶起倒伏的茄苗。她粗糙的指尖抚过叶片的齿痕,像在修补撕破的宣纸。“昨夜野猪来过了,”她头也不抬,“有些苗子看着蔫了,根还活着。”
我夺过锄头冲进邻畦,发狠般铲着杂草。断茎的汁液染绿指甲,心里的火却越烧越旺。“乖孙除的这片‘野草’,”外婆的声音忽然在背后响起,“是刚抽穗的荠菜。”她掌心里躺着几株嫩芽,锯齿状的叶缘还沾着我的怒气。
山风摇落野樱,花瓣雪般覆盖我们并排的脚印。外婆掰开烤红薯,蜜汁顺着掌纹流淌:“你娘小时候为逞强,冒雨抢收害得高烧三日。”我忽然看见她虎口的烫疤,像道干涸的河床。
“好木头要顺纹路劈。”外婆把红薯塞给我,指向岩壁上的六月雪,“它晓得石缝要留三分空,苔藓需让一寸光。”夕照突然穿透云层,那些被我误伤的荠菜,在金光里舒展着锯齿状的骄傲。
下山时,外婆递来竹杖。触手温润的杖身,竟刻满细密纹路——是岁月与掌心共同摩挲出的山川。我忽然懂得,那些曾令我抗拒的指引,都如这竹杖上的刻痕:看似约束,实则是怕我滑倒的叮咛。
如今每当我面临抉择,山雾的气息总会漫上心头。真正的自主不是逆风执炬,而是如藤蔓知晓何时借力竹架;恰当的引导亦非捆缚绳索,而是教会风的方向。那些曾被误解的关爱,终会在时光里显形,如同晨露终将证明,它和朝霞都是太阳的馈赠。
鲁泽玉:粉色水壶里的成长密码
那粉色的小水壶又滚到了地上,壶身斑驳,壶嘴歪斜。爷爷的怒吼从厨房传来:“反了天了!连个水壶都拿不稳!”我咬着嘴唇,一脚踢上门,“砰!”——这样的争吵,早已成了我和爷爷之间的常态。
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家里只剩六十五岁的爷爷和十三岁的我。他总说我不懂事,我却嫌他管得太多。记得那是个闷热的夏夜,我被渴醒,迷迷糊糊抓起小水壶就往嘴里灌,却呛了满嘴的白色碎屑。愤怒之下,我冲进厨房用力刷洗水壶,又赌气地把它摔在地下室的水泥地上。爷爷发现后,又是一场激烈的争执。他气得扬起粗糙的手掌,我则摔门而出,跑到楼顶,任凭冰凉的夜风拍打着脸颊。
站在楼顶的水泥围栏边,望着远处零星闪烁的灯火,我的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脑海里浮现出爷爷弓着腰检查水壶的样子:他总要把水壶擦得锃亮,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烧好开水,生怕我上学时喝不到温水。那些我以为的“束缚”,原来是他最笨拙的关怀;我所谓的“独立”,不过是不懂事的任性。
“壶烧好了,回来喝水吧。”沙哑却温和的声音从楼下传来。我抹着眼泪跑回家,看见爷爷站在厨房门口,昏黄的灯光下,他的眼眶通红,手里捧着那个粉色的小水壶,壶嘴还冒着热气。我接过水壶,里面的水清澈见底,轻轻晃动时发出叮咚的脆响。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成长不是一味地追求自主,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引导,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现在的我渐渐懂得,真正的成长需要勇气去尝试自主,也需要智慧来接受引导。那个粉色的小水壶依旧破旧,但里面的水总是清澈的。我和爷爷还是会争执,但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固执己见。我开始学会在坚持自己的想法时,也认真倾听爷爷的建议;在做决定时,会考虑长辈的经验。就像那个会叮咚作响的水壶,它提醒我:成长的道路上,既要有展翅高飞的勇气,也要记得归巢的方向。
生活就像煮一壶开水,太急会溢出来,太慢永远烧不开。在自主与引导之间寻找平衡,或许就是成长最珍贵的智慧。那个粉色的小水壶教会我的,不仅是喝水的道理,更是人生的哲理:我们既要保持自我主张的锐气,也要懂得接纳他人建议的胸怀。这样的成长,才能像壶中的清水一样,既保持自己的清澈,又能滋润他人的心田。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