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说过:“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不光国家与社会离不开书,人类也离不开书。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终身学习是提高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不二法门,而阅读又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有热爱读书的传统,孔子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偷光,李密挂书牛角,丘濬百里借书……这些耳熟能详的典故激励着人们遨游知识海洋,汲取智慧雨露。阅读带给我们力量,加强阅读能够让我们享受着充实的精神世界。
加强阅读,保持思想活力。阅读是一种心境,远离的是尘嚣,放下的是名利。大多数孩子被灌输的观念就是读书是为了考取名牌大学,将来能有个好工作,并非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读;一部分成年人读书是为了升职加薪或考取公务员等;文凭是清晰可见的一纸证书,而知识却是深藏的宝藏。那么读书何来快乐?阅读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而是致力于构筑灵魂的金字塔。因此,我们要逐渐转变观念,为自己而读,不断加强阅读,提升思想高度。
加强阅读,得到智慧启发。阅读是一场修行,考验的是功夫,升华的是境界。通过读好书,可以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思维层次,悟通经世之道。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我们在历史文化中找到发展规律,学习成功经验,避免前车之鉴。爱默生在《书籍》一文中对读者提出三条实用准则:第一,绝不阅读任何写出来不到一年的书;第二,不是名著不读;第三,只读你喜欢的书。其实,也是劝告人们,要会读书,要读好书。竞争时代步伐很快,却仍然需要悠然、缓慢的读书心态,完成读书应有的体验、思考、质疑、沉淀。
加强阅读,滋养浩然之气。阅读是一种责任,承载的是信念,坚守的是忠贞。古人云:“不学方知愧,无才信是贫。文章宁小计,报国最是真。”千百年来,无论民间疾苦,还是道统存废,抑或天下兴亡,书籍向来是沉甸甸的。居庙堂之高也好,处江湖之远也罢,风雨飘摇之中,读者独有一份关于责任的自持和坚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传统,在民族和国家的危亡关头,尤其是近代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中,更彰显出熠人的光辉。
“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数千年来,一部中国的阅读史,也是一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历尽沧桑而不曾断绝的中华文化成长史。国民阅读不仅关乎个人修养与素质,而且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只有超越了功利主义色彩的束缚,将阅读视为一种终身受益的财富,我们才能把阅读当成一种闲暇时间的调剂,进而不断加强阅读,积极响应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持续充盈内心,富足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