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
“我其实是个混血哟~”
“哎呦?看不出啊,混的哪儿呀?”
“上海和东北。”
“……切!”
以上看似玩笑般的对话,时不时发生在我和新认识的朋友之间。大家都说:蓝猫你很会搞笑哇。殊不知,我是认真的。
十八岁之后的很多年,“你是哪里人?”变成了我最难以回答的一个问题。身为一名“知青子女”,从小在东北长大的我,虽然明确的知道我爸是一个上海人。但是在高中毕业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直到有一天我考大学回到上海念书,“身份认同”这个我很多年后才学到的名词,已经悄悄的潜伏进了我心里。
【困境】
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就遭遇了一次身份冲击。我的专业招生,三分之二是上海同学,三分之一的外地同学,绝大多数来自江浙皖赣。为了让外地同学更好的适应学校,四人间的宿舍,学校会安排两个上海同学和两个外地同学住在一起。于是我们寝室的两名上海籍的同学是拥有上海户口的我和一个真的上海人,两名外地同学分别是苏州人和嘉兴人。
第一次见面,江浙沪三名室友,认真围观了一番一口东北话还被学校当作上海人的我。那时候超女正红,大家聊起选手,我说:李宇春儿,于是被她们缠着教了好几天的儿化音怎么讲。
那时候,因为从小我爸就跟我讲:以后咱们是要回上海的,你是要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以后要当上海人了。
可是很快我就发现事情麻烦了:我听不懂寝室里其他三个人讲话,不是听不懂方言,是哪怕大家都在讲普通话,我还是get不到她们在说什么。似乎,同样一句话,我讲出来和她们讲出来,含义是不一样的。
【暗夜】
我一开始以为是因为没学过上海话,江浙沪方言相似嘛,所以室友们容易互相理解。但当第一个学期过去,高数老教授的上海话授课我也能听懂了,却还是不能理解室友之间突然发生的冲突是为什么。虽然上课吃饭都是四人一起行动,我却好像永远游离在她们三人之外,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之间是有文化差异存在的。
这是一种,东北文化和江浙文化之间的不同,这种不同是如此的细微而无处不在,当我意识到并开始捕捉这些不同时,它们带来了猛烈的不适感,让我无所适从。从洋山芋和土豆儿的叫法不同,到寝室集体活动应该AA还是轮流做东。它们不只是用词和习惯的不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同学在意的事情我不在意,我在意的东西她们觉得荒谬。
更为糟糕的是,因为学院不在东北招生,我成了学院里唯一一个东北人。大学四年,我逐渐适应并习得了新的文化和思维,然而孤独感,始终伴随我左右。
我是东北人么?没错,我是在东北长大的,但是老爸一直说,我的根在上海。那我是上海人么?户口来说,是的。但是哪怕我已经可以和周围人无障碍沟通,不习惯的感觉依然存在。
【奇迹】
毕业之后,阴差阳错,我在街道社保科工作了一年,收获除了见识了社会之外,就是和最接地气的上海阿姨爷叔的密集接触了。这一年中我对上海文化的了解,比大学四年还要多。这样一比较,我在学校接触到的其实是一种江浙沪的共有的通用文化,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体验,就更加原汁原味的上海味儿了。这个时期,如果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说,上海人。然后会解释一堆我爸是上海人,但是我从小在外地长大的话。解释的时候,我常在心里默默吐槽,其实我还不习惯当上海人呐…
结束街道的工作之后,我去了一家小外贸公司,包括老板在内的七八个员工都是上海人。公司人少,大家关系亲密,每天家长里短嘎嘎三湖(聊天)。我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五年,也是对上海社会和文化深入理解深刻体会的五年,我浸润在一个纯沪语的友好环境里,从同事们的一言一行中默默的吸收理解我身处的这座城市的传统和它哺育出的人民的三观。我渐渐知道,街道时期我看到的上海,虽然特别真实,却也特别的市井。上班族心中的上海,又是另外一种风貌了。这个时候,我开始认为上海是我的城市了,而东北,是故乡。
【成长】
随着心智的不断成熟,我转换了事业跑道,进入了现在的公司工作。现公司是个创业公司,同事们来自天南海北,而且都特别年轻有活力。加上工作中接触的客户,多数都属于第一代新上海人(就是扎根在上海的外地人)。可以说,我现在工作生活在上海这座移民城市的中流砥柱之间。因为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也都有意识的去体谅沟通的对方,使用普通话交流非常顺畅,文化的碰撞很少见了。这样的氛围自然是轻松愉悦的,但是似乎也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
后来我发现,是对城市的归属感。我的同事们并不觉得上海是他们的城市,同样作为移民,我因为流着一半上海的血,似乎天然的比新移民们更爱上海,更有连结感。我也越来越包容,对不同的文化风俗都接受得很快,可以和全国各地的人交朋友。我越来越少judge,也愿意抱着好奇去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如果你问我来自哪里,我会说,我是东北与上海的混血儿。
【翻转】
回首过去,一切都不经意又有迹可循:大学期间突遇环境变化不得不适应,工作之初遭遇高浓度本地文化的大量灌输,中途五年是温和不间断的深入浸泡环境,近两年则是拉高视野从新角度看社会文化。
这个过程是缓慢甚至无意识的,直到最近两年我开始研究心理学,才渐渐了解了一个词汇叫做身份认同。认同,就像内心世界的身份证,用来标定我是谁。虽然一个人可能永远无法完美的回答“我是谁”,但从容走在寻找自我的路上,大声而坦然的念出现在的身份,已经是特别圆满的状态。
【回首】
这就是我用十二年逐渐认识的自己,你的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