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之二十 《扼虎救父》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原文】

《扼虎救父》,讲述一个孝女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的一则故事。

[晋]杨香,年十四,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记载】

《孝子传》:杨香,其父为虎噬,忿愤搏之,父免害。

《异苑》:"顺阳南乡县杨丰与息女香于田获粟,父为虎噬,香年甫十四,手无寸刀,乃扼虎领,丰因获免。香以诚孝致感,猛兽为之逡巡。太守平昌盂肇之赐资谷,旌其门闾焉。"

【评说】

杨香,是晋代的山东人,杨丰的女儿。杨香还是十四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杨丰去田间收获粟子。其父被老虎拖咬了去。杨香手无寸铁,但心里只想着父亲,她奋不顾身,死死地卡着老虎的脖子。 ,就是扼的意思。老虎最后也只能磨着牙而离去。其父因此得免于害。

《二十四孝》中讲述的女性只有三人:一是年老的唐夫人是怎样孝敬自己的婆婆的,见《乳姑不怠》。一是姜诗之妻是怎样孝顺侍候婆婆的,见《涌泉跃鲤》。这两则都是一样的主题,着眼于婆媳之间的关系。这一则就是讲述杨香怎样勇敢救父,是孝女对父亲的至孝。

二十四孝》中讲述孩童时期的故事有八个,占了三分之一,如闵子骞、蔡顺、陆绩、黄香、吴猛、王祥、孟宗、杨香,而只有杨香是个女孩。这些作为孝子、孝女的孩子,在孝敬父母中作出的那种大无畏、无私奉献、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让古人赞叹,也让今人感动。

杨香,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小女孩,又是手无寸铁,竟敢不惧虎视眈眈、虎牙的锋利、虎爪的凶猛、虎口的难逃,而救下父亲,逼走老虎,真是令无数人敬佩。此故事再次表明:一,孝行不分男女,不分长幼。二,至孝所转换成的胆量、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不禁想起汉代的那位也是十四岁的孝女曹娥的浪漫传说。曹娥,浙江上虞人,他的父亲曹盱是一个巫祝,能奏乐祭祀神灵。在东汉汉安二年(143年)的五月五日,其父在溯江而上迎神时,不幸为江水所淹没,一直找不到尸体。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寻找,呼号哭泣,并将衣服扔到江中,祝祷神灵,说:衣服沉下之处,但愿是父之尸体所在之处!她沿江十七天奔波,最后衣服下沉了,曹娥也就投水寻父。又经过五天时间,江上出现了奇怪的情景,女儿扶着父亲的尸体浮出了水面。后人为她立庙,并称此江为曹娥江,这个江名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一故事记载在《后汉书·列女传》中。后来《二十四孝别录》里也有记录,稍有改动: 曹娥,上虞人,曹盱之女。盱为巫祝,能抚节按歌以悦神。五月五日,逆流而上,为水所淹,尸不能得。娥年十四,沿江号泣,既而投瓜于江,祝曰: 父尸所在,瓜当沉。 旬有七日,至一处,瓜沉,遂投水。经五日,负父尸出,颜色如生。邑人为立曹娥孝女庙。

同样是十四岁的女孩,让我们看到孝女们的至孝之行,也看到至孝之心。当然故事从古至今,都不是教后人去模仿她们的行为,而在于是否能从她们那里解读出一些灵魂中的高尚的东西来,滋养今天现代人,特别是滋润那些 小皇帝 、 掌上明珠 的内心。

这则故事同样让人喟叹不已。杨香的父亲被老虎叼去,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不管父亲, 自己拔腿逃命; 另一条就是赤手空拳地与老虎搏斗。对于年仅14岁小女孩来说,选择后者显然不自量力, 可以说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但杨香不仅勇敢地留下来,还不可思议地将老虎掐死,应该说,这是孝心的使然,才能如此忘我的去做。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亘古如斯, 即使愈来愈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和遥远的将来亦会如此。父母对子女的爱为舔犊之情,子女对父母的爱以道德的形式体现便是孝。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