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老不可怕,找好“模版”学起来

  文/星絮

在简书的方寸空间里,展示给我们的是大千世界的精彩纷呈,是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唯心唯物的思想碰撞,更重要的,是我们生活的精神家园,它无所不包,徜徉其间,我常常忘了时间。

周末晚上,依然在简书上读文章,与一位老人家不期而遇,说她是老人家,因为从文中得知,她和新中国同年诞生,她前段时间在养生专题的评论中得了奖,主编佳木繁玥亲自给她寄去了两本有关养生的书籍作为奖品。老人家特别高兴,特别感恩,特地又写了一篇文章,我读来心下既感动,又欣喜 。

在我们眼中,年近七旬的老人,如果身体还健康,大部分人都享受退休后的悠闲,不过多半也比较忙碌,主要是帮忙子女照顾一下第三代,含饴弄孙,辛苦并快乐着,当然也少不了一些抱怨。

最敬佩的是一些老人,虽然已经一头白发,可是仍然像年轻人一样蓬勃地生活着,甚至他们的精气神,比一些年轻人还要充满活力。比如那位写作的老人。

写作是她年轻时的爱好和梦想,因为忙于工作,家庭和孩子,当年也只能把这个爱好搁在一边。现在退休了,有时间重拾往日的梦想,这该多么美好。我非常能理解她。她爱看书,年轻时就爱,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她说读书是积累,加上生活的历练,经验,岁月给了她很多的素材,让她时时有开始动笔写下来的冲动,于是她行动了。

开始写了以后,她才发现,原来写作也并非是很大的难事。我发现虽然她一共写的文章篇数不算多,但几乎每一篇都有3000或以上的字数。她的文章并没有华丽辞藻,有的是行云流水的朴素语言,还配上自己拍摄的照片,仔细排好版面。读她的文章,好像感觉她在和晚辈的我亲切交谈,让我想起儿时和忘年交的爷爷奶奶们,一起聊天,爱听他们讲他们年轻时代经历的事情,我像听故事一样充满了趣味。

最感慨的是她的一篇《两年里我送走四位亲人》,讲述她的父母亲相继病故,两人只隔了三个月;若说父母算是高寿,没有太大遗憾的话,那么她的小弟,才59岁,也因癌症很快撒手人寰,还有她最小的姨。字里行间,满满的心酸。她用细腻的笔触,写下自己与病中亲人的最后相处,人之将死的痛心和无奈,读来令人动容。

为此她知道病苦和人生都是无常,自己和老伴还活着,每天都要珍惜,做自己爱做的事情,读书、写作。如果精神好,会去外地走走亲戚,对于年长的人,有些会面便是告别。

现在我也步入中年了,我也常会自问,自己的老年要怎么过?我想那位老年写作者是榜样吧。杨绛先生几乎写到百岁,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虽没有这个福分,也应该尽力吧。首先不能有不良生活习惯,尽量保持身体和精神健康,不要依赖孩子。

我很感谢自己也有写作这个爱好,既能给自己留下美好回忆,又能锻炼自己的脑力不至于衰败得太快,同时又不需要什么额外成本,生活里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不会寂寞,不会悲伤。

细数起来,很多老人都是榜样呢!老邻居乐叔,因年轻时的勤奋早就财务自由了,现在和爱人每年周游世界,不摻合儿孙辈们的生活,三季居上海,冬季到海南,坚持每周游泳两次。还有我发小的爸妈,八十出了,也酷爱旅行,妈妈有时走不动,爸爸一个人也要走,带上最爱的相机,拍下中国的大好河山。即使走到莫斯科之后,还不愿意停下远行的脚步。他到西藏拍下的照片,美不胜收,完全不输给年轻的背包客。发小虽有些担心父母的健康,但并不阻止,却给父母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支持,让我欣羡不已。

很多年前,朋友在马尔代夫考潜水证的时候,见到一位60多岁的腿有残疾的老人,在岸上他是坐轮椅的,竟然也潜水。朋友休息时就找他聊天,原来他年轻时的工作和航海有关,他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海洋。一次车祸腿便不能走了,老人说,生活中的意外并不能夺走他生活中热爱的东西,Life is what you make it.(生活就是你过成的模样)

两年前在Mango服装店,我见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她身材娇小,皮肤白皙,当她找到一件喜欢的衣服时,高兴雀跃地拿到收银台,和小姐说,在日本都没有找到她的尺码。看她如获至宝的满足,那个神情就是一个爱美的少女啊!

所以,想起这些年龄和长辈相仿的老人,无论认识不认识,都会感到温暖。我想象着自己到了他们这个年纪(如果有的话),仍然生气勃勃地写作或者旅行,盈盈的笑容爬上我满是皱纹的脸。

于是,我一点都不惧怕老去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