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同学们好!我是素卿老师,《忆读书》是冰心奶奶的作品。从中,我们感受到冰心奶奶小时候对读书的热情与渴望,难怪她能成为了不起的作家呢!
好,我们开始答题。
首先看第一题,“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这样的题目经常可以见到。句子出现在文章不同的地方,作用是不一样的。本题的句子出现在开头,那它的作用一般是以下三点。等等,为什么说一般呢?因为如果问的是开头的句子,它的作用基本相同呀!
哪三个作用呢?一,开门见山,呼应题目,或者叫落笔点题。二,统领全文,你是不是想起了打仗的指挥官了。统领全文的意思跟指挥官统帅全军的意思差不多。三,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因为爱读书,所以有底下滔滔不绝的讲述。
咱们总结一下,回答这道题的三点,分别是从哪三个方向入手呢?一是从与题目的关系入手,二是从文章的结构入手,三是从文章的情感入手。
这就像常识,要牢记心中,答题才有方向。
我们看第二题,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要回答这道题,第一步是什么?找句子呗!赶快在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读过之后,你就可以轻松答出,这一句的作用是,通过对比,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这种自己选择的书的喜爱。
我们来看第三题,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首先看第一小题,句子是,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加点词是无限悬念,要正确解释词语的表达作用,咱们先要在文中找出整个句子,把整个句子读完。下半句是,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这里表现出我没听完故事的不舍得,不甘心,加点词的表达作用是表达出对读到一半的《三国演义》渴望和眷念之情。
第二小题,句子是,我决定咬了牙……加点词是咬了牙,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就会明白,加点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是,形象地表现了自己要克服困难,独立读书的决心之大。
我们看第四题,“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明。
这一题对聪明的你来说,应该不难,由开始的一知半解,到后面的越看越懂,什么发生变化了呢?那就是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也就越强,自然就越看越懂了。
第五题,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哇,一下子三个问号,四个问题,可别被吓坏。甘蔗是一节一节吃的,问题是逐个回答的。只要咱们拿起笔,在文中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找答案,再多的问题也没关系,更不会落下哪个问题忘了答。
本题的参考答案是: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遗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品: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
我们看最后一道题,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是一道开放题,咱们却得牢记,回答问题不能开放,只能在文中找到蛛丝马迹加以总结。
我们首先看第一个小问题。问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咱们快拿出笔,在文中找出作者说的读书有什么好,你很快就会发现,在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有这样的关键词,快乐,道理,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于是回答这个问题就不难了。比如,你可以这样写:我明白了,读书是很快乐的;读书,可以懂得做人处事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懂得了,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你发现了吗?这样的启发,是在文章的总结部分里寻找答案的。
接着看最后一个小问题,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新的认识,是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的启发,这篇文章,“我”怎么读书,怎么挑书,为什么作文写得好,包括最后的总结句,好多方面,都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思考,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挑选自己印象最深的,受益最大的,写下来。别忘了答题原则,分小点,写清楚;不怕麻烦,多写几点。
好,同学们,恭喜你又成功答完一道阅读题!今天就讲到这儿,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