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的这句话很好的指引了施政者在出台民生政策时的具体方向。只有俯下身听民众的心声。政府部门做出的行动、付出的辛苦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积极下基层,接地气去听取群众意愿。“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在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的同时,群众的生活诉求也在从初期的求温饱的生存问题向盼生态环境等更高的层次的要求转变;在城市发展加快的格局下,一些没有开通公交线和缺少停车位的区域,出行问题一直令市民困扰;在疫情的影响下,个体工商户的经营问题使营业者感到为难。就医难、住房紧张和教育等一些群众老生常谈的话题更是政府需要迫切关注和解决的。毛泽东同志在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的基础上,加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要想实际解决民生问题,就要学会扎根基层去接地气。
加快推政策,实践中落实政府方案。“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不从政治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就很难从实际问题出发。高效、快速提出对策,惠及民生。很多官员在位期间,为了体现自身从政业绩。盲目修建一些无用设施,发展面子工程。而不去关注百姓真正需要什么,造成无法做到联系实际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在得不到百姓的认同和赞誉后,私下抱怨认真做事却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受不了群众的指责和意见而产生抵触情绪,为此产生无奈和纠结感。百姓急需解决的诸如:饮水安全问题、子女受教育问题、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环境和秩序问题却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去解决。
民生听民声,实情下规范民生政策。“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政策若要落实到位,精准出策。则民众诉求的听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切合民众诉求的政策的落实是我党取得民众支持、赢得民心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我党最根本的信仰之一。《尚书·五子之歌》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句。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点就在民心、民声。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护和赞誉,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历来兴盛的王朝都提倡“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优良传统和理念,这更是中国共产党所坚定不移的信念。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百姓的冷暖安危应时刻装在每一位政府机关领导干部的心中。并以之为关注的焦点,实施相应的政策。作为一个公职人员、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时刻为了人民、关注民声,为之不懈努力方能不负韶华。把“修齐治平”作为信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