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看到一条新闻,云南留守少年除夕夜在家喝农药自杀。
遗书写在一个类似日记本的笔记本上,与其说是他的遗书,不如说是他的最后一篇日记。
读完日记,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云南,一个美丽且富有风情的地方。那里有明媚的阳光,那里有白云悠悠的蓝天,那里有让数万人痴迷的文艺生活。是大家羡慕的栖息地。
但是想不到会有如此让人痛心的事情发生在这片静谧、温暖如春的土地上。
一个十五岁的初三少年,爸妈常年在外打工,自己由爷爷奶奶照顾。在写下下面这篇日记,交代完事情的起因之后选择在除夕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
遗书全文(括号内容为记者注解)
2017年1月26日
我逢过年必气(生气)、受罪,人人都有一颗心,心是肉长的,但是我的父亲是不知进退。人人过年,欢声笑语,高高兴兴,但我去年、今年,没有得到好日子过,去年(被父亲)打骂、逼问账目,只因为一点小事情,我哭过(整)年,上有七十几的爷爷奶奶,下有十八九岁的哥哥,我无法接受。为什么别人都有好的家庭,为什么?我没有,别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而我却只有在阴暗的阳光里度过,我不希望有什么好的生活,我只希望我有一个好(的)个人生活,不受他人的气。
在这十五年里,我感谢我的爷爷奶奶,是他们教我学会了为人处事,但是我的爸妈在(这)些年里没有一天是他们照顾我一天过,但我不恨他们,因为他们有很大的负担。但是,我希望我父亲改改脾气,不要那么火爆,每一个人都有一颗自己的心,人心隔肚皮,我不知道他们的心事什么颜色,为什么要逼得子女自杀。
我还很年轻,不是那么想死,但我受不了气,不要把脾气撒在自己儿女身上,他们是无辜的,上帝把他们送你们身边是希望他们得到爱,而不是父母的怒火,为此我必须申明:我的死与我的家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原因是我爸爸他总是给我压力,给我难过,我死了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解脱,从而为家庭减轻负担,为他们(省)下一笔钱,同时我将不再受我爸爸的气。
如果我不死,那么我将活活(地)受罪,我是那么希望自己不是人,而是一个水里游得(的)、天上飞的,不管怎么我都将会快乐开心,不会流泪,我不会后悔,我后悔得(的)是我投错了胎,世界那么大,为什么我会投生在这里,人终究会死,早死晚死都一样。
爸爸,我死了,你就高兴了,因为不会有什么事会烦你了,我的死是你造成的,与其他人无关。你句句逼人,我没有办法,独有一死方休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是你既然有自己的规则我不会管,因为我破坏了你的规举(矩)就只有死,你自己好字(自)为之,你不要无理取闹,希望下辈子你我互不相识。
你的不孝儿子,当然也是啥子事都干不了的一个儿子,自己珍重。
(补充叮嘱父亲)我死啦,你不要找老爷们的麻烦,如果你找老爷(即爷爷奶奶)们的麻烦我都不放过你,我的死是你亲自造成的。
另外,我死了,麻烦你帮我把我的手机卡给小帅儿,告诉他QQ钱包密码XXXXX,手机卡在抽屉中,我的所有东西不准动我的。
3
我想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少年的死,是因为父亲还是因为社会?
这篇日记中,少年感恩爷爷奶奶,知晓爸妈肩负的重担和艰辛,这表明他已经是一位通事理的孩子,并不是只知从大人身上索取,而对长辈毫不体谅的人。
而文中的错别字和语句不通顺的地方,也说明了他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他渴望爸妈的关心,他想向别人一样有一个温暖的家,他想有一个快乐的春节。
可是在这十五年里,当别人都在高高兴兴过节的时候,他却生不如死。无它,只因他有一位脾气暴躁的父亲。
少年在文中非常清晰地指出:自己就是因为不堪忍受父亲对其身体和精神所实行的暴力才选择自杀的。也许这些年有关留守儿童的新闻太多了,这件事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但是依据以往的惯例,很多人会愿意把罪责归到“社会”头上,觉得是社会环境造成了少年的自杀。在此社会环境下,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等等一系列对社会的追问。
早前,一位母亲先把儿女砍死,最后再自杀的新闻轰动全国,我们自责,我们后悔没有去帮助他们,我们怪罪社会不公,没有给他们补助。
也许他们对社会真的很绝望,但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结束自己性命的方式来反抗,而且我觉得那位母亲才是施暴者,同时更是犯下了滔天罪行。
社会发展势必产生一系列问题,在其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现象,比如留守儿童现象、空巢老人现象,我更愿意把这些称为“现象”,而不是问题。
因为这些只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种情况而已,出现什么,我们想办法解决,或者积极接纳就对,没必要非要怪罪到社会头上。
有的人打工一辈子,有的人在城市里发展得很好,把孩子接过去团聚。在城市打工出现问题,在家里呆着什么都不干还是问题,这只是需要自己去面对,对社会发展产生不了太大影响,也扭转不了社会前进的巨轮。
当然也不要怪罪社会。
4
第二:为什么父亲容易对孩子施行暴力,孩子容易与父亲产生隔阂?
首先,父亲与母亲的属性不同,承担的家庭责任不同。
在一个家庭中,母亲对家庭的照顾要多一点,与儿女之间的关系也较近一些。
母亲也会对孩子大吵大叫大打出手,但是母亲也会对女儿嘘寒问暖。给孩子穿衣服的是母亲,喂孩子吃饭的母亲,送孩子上学的是母亲。
母亲与孩子之间拥有分不开的关系。
而父亲就不同了,他虽然为孩子的成长贡献了很重要的经济支柱,但是他只是拿来了钱,具体实施人确是母亲。
父亲对接的是母亲,而不是孩子。
挣钱的艰辛和忙碌决定了父亲不可能再有太多精力照顾孩子的起居。
其次,父亲的工作主要是对外打交道,而母亲则是对内照顾家庭。
在外拼搏,谁都知道其中的艰辛,只不过有人选择忍耐,有人选择在脆弱的孩子身上发泄。
少年的父亲属于第二种。而大多数父亲都属于第一种。
第一种男人懂得人生的不如意,但是也有勇于面对和承担家庭重任的责任。或者他会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别人的尊重。而第二种男人能力欠缺,不得不低头哈腰,长期受人白眼和欺凌,最后把所以的罪责都归到家里妇人、老人和孩子身上。
更可悲的是,少年不但得不到父亲的爱,母亲也是常年在外。
年少的心灵早就因为没有父母温暖的灌溉而干涩。
父亲的暴脾气更是火烧浇油。
还有,日常唠叨是母亲发泄的途径,而有的父亲解气则需要对孩子拳打脚踢。
男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无论有无本事、本事大小都愿意在孩子面前充当英雄,只不过有的人选择对孩子的谆谆教导中表现自己,而一些无能的男人只会在醉酒后通过暴力队孩子“展示”。
有能者最温和,无能者最暴力。
想象一个场景:少年的父亲一边殴打少年,一边辱骂“看看你花了多少钱,都是因为你,你死了才好。”
5
少年的父亲如一片巨大的乌云,遮住了少年头顶灿烂的阳光。
本是该如花般绽放的年纪,却因为父亲的迁怒、责骂而选择永远离开这个世界。
少年离开了,父亲的负担会减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