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裁员潮来了,股票暴跌潮来了,身在互联网和职场的打工人们,你们感受到了焦虑吗?
社会为什么会这么卷?公司为什么一定要996?我们如何在焦虑中放平心态?
今天我来推荐一本书,日本记者斋藤茂男的《饱食穷民》。
本书讲述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社会,金钱主义、KPI至上、996、过劳、程序猿被机器异化、强迫症、过食、暴食、催吐、减肥潮、刻板审美……
熟悉吗?没错,三十年前的日本,正是当今的中国。
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只会不停的重复历史。”
书里描绘了三个人物故事:面临高压销售指标的销售员,因为工作背上了债务;疯狂买买买的全职太太;暴食又催吐的“精英意识”女人。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社会的踪影。
人们背负着销售指标和业绩指标;为了缓解精神世界的不安,就用征服物质、也就是购买东西来获得安心;为了满足社会和媒体对某一类人的“标准”,为了得到认可和安心感,投身于瘦身大潮、上进和发财大潮、攀比和内卷大潮……
大环境下,我们眼前一片繁荣,但只要稍微切换舞台,就能看到各类被异化的群体,他们深受各种打击。所有人都陷入一个巨大装置,努力把时间变为金钱,被强迫着,要更快、更有效率地活着,哪怕超越身体极限,时时刻刻,一分一秒都不能错过。这节奏让我们无法按照自然时间生活,过有生命力的生活,只感觉身心俱疲,不停被压榨。外部世界看似华丽,内部却可怕地快速运转着,让人不断沦陷其中。不知所措的焦虑、充斥心中的空虚……
我们不禁想问,这个社会怎么了?
(1)衡量人价值的量尺改变
为什么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为什么各个行业都在“卷”?衡量个人价值的量尺已经改变了。
人的价值是什么?不再是杨绛先生说的“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类,而是头脑是否聪明、人是否机灵、学习和工作成绩好不好、对公司和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他们更像是每个人内心的刑具,丈量和判断个人价值,驱赶着我们进入无限竞争的社会。
竞争和生产效率至上主义的齿轮正奏响嘎吱嘎吱的旋律,日夜压榨着每一个人。

(2)计算机驱动我们求快速求精准
计算机过于精密化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一直在求快、求准。
计算机的世界里,非对即错、非0即1、非黑即白;计算机的处理中,我们一个按键下去就马上得到结果,一个操作就能立刻收获反应。
因此我们习惯了精准和快速,总想用数据去量化一切,总想判定出明确的是非对错,总想给某人某事分群、定性,总要“结论先行”和“效率第一”……也就有了心理学上的“技术应激”。
我们急于“缩短时间”,哪怕等人几分钟、等机器反应几秒钟都会让我们烦躁不安、焦虑不已。
不但是时间观念发生了改变,我们对人的错误和缺点的容忍度也降得极低——变得跟机器一样。
(3)人际关系淡漠
人类获得价值感,也就是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有两种来源:一种是职业工作的成就带来的价值感;一种是人际关系的亲密带来的满足感。
可是现代工业社会却通过资本主义对劳动层的压榨,通过996和007的工作制度,通过“你不加班就是没有认真工作”迫使人们只沉溺于第一种价值感,而过于忽视人际关系建设。
只有坠落进孤独的无间地狱,在深不见底的寂寞之中,人们才会认识到,自己原来从来没有构建起能够在心灵上支撑自己的人际关系。
那我们该怎么慢下来,如何停止焦虑?慢下来。
慢下来,强制自己慢下来,保持对人文艺术的敏感、对人生意义的敏感。
多逛逛博物馆和美术馆,接触人类文明和艺术;多接触大自然,逛逛美丽和谐的森林公园,享受身体吸纳绿色植物氧气的感受;利用上下班的路上的时间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本心和初心。
保持看到花鸟虫鱼的喜悦,看到艺术品后神清气爽的向往;尝试思考人生的意思而不是KPI的意义,看看杨绛、林语堂、周国平的书籍,想想生活不光要“知”,更要“感”。有着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才算增添了价值。
保持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永远都最重要——因为业绩是公司的,命是自己的。
从大环境上看也是如此——国家赢在了GDP,可是那些被牺牲掉的个人呢?
还是说,全社会的发展都在往好的方向进步,个人生活的改变,不是一件坏事?
我没有答案,却想让你们深思。
结尾放上这本书的结尾,译者提到《千与千寻》的无脸男故事吧:他就是在充满欲望的环境中失去了自我,不知所向、任人摆布,最终落入了无尽的虚无。而坚守信念的千寻,却一直苦苦的追寻本心,任由环境复杂变化、社会,成功找回了自己。
面临这个云谲波诡的社会,这个魔幻汹涌的时代,我们能否也能停下匆履的脚步、放缓心中的焦虑,安静地思考和找寻自己的本心与信念呢?

我是华莹,专注职场干货、思维能力、个人成长和运营知识分享。QS30管理学硕士,AI公司产品运营。
你的每一个点赞或收藏或关注,都是对我莫大的鼓励,让我们一起在快节奏的世界里,做彼此温暖的职场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