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了几天后,终于鼓足勇气提笔,以此篇开启在简书写文章的计划,就连主题也是反复琢磨,改变了很多次,最终选下了这个题目。
原因嘛?简单粗暴,因为仔细回忆了这半年或者一年以来,我最大的改变是什么?答案是阅读、学习让我很多原始的认知得到了冲击,而我十分庆幸于这种改变,让我更自在的看到和拥抱这个真实的世界。
具体哪些认知得到了冲击呢?
1.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我一直默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要过“计划人生”,这样才能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默认为只要做好了计划,按照步骤去实施,目标或早或晚就一定会实现。我相信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因此自动屏蔽了世界带来的变数,让自己生活在“你的命运你做主”的假象中。然而,世界本身是复杂的,你可以有你的计划,但也要知道世界可能会另有计划。按照你的计划去行事,但也要随时做好“世界的计划会改变你的计划”的心理准备,才是成熟的想法。突发事件并不偶然,其实每天都在上演。
2.这个世界并非是非黑即白的。还记得从小看电视剧就喜欢问一个问题: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啊,似乎世界上除了好就是坏。工作后也非常较真,很喜欢追问一件事情究竟是对还是错,殊不知社会本身就是五彩斑斓的,除了黑白,还有无数种其他颜色,很多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判断和不同的观点,并没有绝对的好或是坏,对或是错,黑或是白。在认识到世界并非非黑即白后,发现自己对之前无法理解的人和事反而多了更多的宽容与接纳,“较真少了,快乐自然也就多了”。
3.做人比做事更重要。我一直喜欢给自己贴一张“我是一个认真做事的人”的标签,也自认为是由于认真的对待每一份工作,不为职场中人际交往的事情分神,才有了从非正式工到正式工的成长。不仅如此,我除了喜欢把自己站到做事的人的队列以外,还曾简单粗暴的认为善于交际的人都是圆滑的、不真诚的,与我不是同类的,是另一个队列中的人。实际上呢?社会是人与人链接而成的网络,人是一切的基础和源头,做事和做人并不冲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不等于不真诚,“对什么人做什么事”不代表不坦荡……与人相处好了,很多事情反而是水到渠成的。
三个认知的改变,源于近阶段的学习,看似简单的道理,但我确确实实是在三十多岁才刚刚领悟到。不过,成长不论早晚,希望自己能够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好学的心,在漫漫人生路上去慢慢感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