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点鲁迅:《鲁迅杂文集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

文章起初谈的是相貌。比如,鲁迅觉得西洋人的相貌:“脸太白,头发太黄,眼珠太淡,鼻梁太高”,中国人的相貌则顺眼得多。又比如,鲁迅讽刺部分国人做看客时“不大体面”,“他们每看见不常见的事件或华丽的女人,听到有些醉心的说话的时候,下巴总要慢慢挂下,将嘴张了开来。这实在不大雅观;仿佛精神上缺少着一样什么机件。”然而,这些都不是主旨。

鲁迅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希望我们也拥有“兽性”。

日本人长谷川如是闲在随笔集《猫·狗·人》中提到,日本人或西洋人的脸上,有一种中国人没有的特质,他称之曰:兽性。并且他给出了一个算式:人+兽性=西洋人。

这看起来是对西洋人的讽刺、对中国人的恭维,其实并不尽然。鲁迅就对此警醒不已——中国人没有“兽性”,“是渐渐净尽而只剩了人性的呢,还是不过渐渐成了驯顺”?这的确值得人深思。这里所谓的“兽性”,其实就是抗争精神、进取精神。

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猪,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足使牧人喜欢,于本身并无好处。人不过是人,不再夹杂着别的东西,当然再好没有了。倘不得已,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在那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重重压迫的年代,如果我们没有点“兽性”,还是那么驯良,就真的只能任人宰割了。

不能屈服,不能甘心受人欺侮,应该起来反抗压迫者,这些意思都被深深地隐藏在文章深处。这并不奇怪,文章作于1927年4月6日,那是个政治形势急剧紧张、恶化的时期。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就在几天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