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片段】
《影响力》,246-247页,[美]罗伯特·西奥迪尼著,
亲身经历了稀缺原理之后——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我开始注意到它对我行为方方面面的影响。举例来说,我经常会中断有趣的面对面交谈,接听一通未知来电、此时,来电者拥有一种坐在我对面的客人所不具备的重要特点——如果我不接电话,我可能跟它及其携带的信息失之交臂。哪怕眼下的交谈是多么热烈多么重要,又哪怕通常我接到的电话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可电话铃每多响一声,我接起它的机会就少了一分。出于这个原因,在那一刻,我总是优先拿起电话。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比如,大学生们在想象恋爱关系或考试中所失的时候,情绪波动会比想象所得的时候更强。特别是处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条件下,遭受潜在损失的威胁能强有力地影响人的决定。健康研究人员亚历山大·罗斯曼(Alexander Rothman )和彼得·沙洛维(PCtersaOVey)把这点发现应用到了医疗领域、医生常常鼓励人们进行身体检查(如早期胸部肿瘤X光透视.艾滋病毒筛选、癌症自检等)以便及时查出疾病。由于这类检查有可能查出疾病,而查出来的病又不一定能治得好,所以,宣传时着重强调潜在损失最合适不过了。例如,建议年轻妇女自检乳房癌症的小册子,站在不这么做就有可能损失什么的立场上宣传,效果明显要比强调这么做能带来什么要好得多。商业世界的研究也发现,管理者对潜在损失比对潜在收益看得更重。就连我们的大脑似乎也是为保护我们免遭损失而进化的:阻挠着眼于损失所作出的明智决定,要比阻挠着眼于收益的决定难得多。 各类收藏家——不管是收藏棒球卡的还是收藏古董的,都很清楚稀缺原理在决定物品价值上的影响力。如果一样东西少见,或越来越少见,那它就更贵重,规律就是这样。最能说明稀缺性在收藏市场重要地位的,是一种叫“珍贵的错误”现象。有时候,瑕疵品——模糊的邮票、冲压过重的硬币的价值最高。故此,倘若一张邮票上的乔治·华盛顿是三只眼,那么虽然这在解剖学上不正确,在美学上也缺乏吸引力,但却会备受藏家追捧。讽刺的地方就在这儿: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由于稀缺原理在我们确定事物价值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很自然地顺从专业人士就会搞些类似的小把戏。最直截了当的做法,是所谓的“数量有限”策略:告诉顾客,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不见得随时都有。在打入各类组织研究顺从策略期间我曾亲眼见识过它在多种环境下的应用;使用这种发动机的敞篷汽车,我们州只有不到5辆。而且等它们卖完了就真正没货了,因为这种车型已经停产了”。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们常说“物以稀为贵”,这就是稀缺原理在确定事物价值时带来的强大影响力。物以稀为贵强调的是机会越少,价值似乎就越高,这是因为人们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欲望和行动力。所以为了将某种机会的价值最大化体现,我们需要将它本身的稀缺性进行放大或将机会本身附加稀缺性,这样才能激发人们对于机会本身的需求欲望。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每次搞活动,我都会评一些组织奖和个人奖之类的进行表彰,活动之前,为了激发大家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我会在发文中告知最终的奖项和数量。因每次都考虑要照顾到各单位的积极性,奖项基本都是均摊制,即每个单位基本都有奖可得。但我发现,逐渐的各单位对参加活动都不太积极了,因为无论参与多少,最终都会得奖。
【A2:我的应用】
我决定下次摄影比赛中,将奖项变为稀缺资源,所有奖项设置只到参与人数的5%,人为的将奖项包装为稀缺资源,提高各单位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