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你自己实际如何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那需要彻底摆脱所有想要变成什么的欲望。想要改变自己的欲望会滋生羡慕和嫉妒;然而如实了解自己,才会得到真正的改变。
要知道“如何”去思考,需要很深的洞察力和了解;而要知道思考些“什么”,却是比较容易的。目前的教育只告诉我们要思考些“什么”,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思考、洞察和探索。只有当老师和学生都知道如何思考时,学校才能名副其实。
心智观察而不伴随着对它所观察之物的喋喋不休,是多么困难。但是毫无疑问,爱也是那种性质,不是吗?如果你的心智从来没有寂静过,如果你总是在考虑你自己的话,你怎么能够爱呢?用你的整个存在——你的头脑、心灵和身体——爱一个人,需要巨大的热情;当爱非常强烈时,欲望立刻就消失了。但我们大多数人从来没有对任何事情——除了有关我们自身的利益,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有过这种热情;我们从来没有感受任何事物而不从中寻求某种东西。
但只有拥有这种强烈能量的心智,才能够密切注意真相的迅速运动。真相不是静止的,它比思想更迅速,从而心智不可能设想它。要理解真相,必须存在这种强烈的能量;这种能量不能够被保存或培养;这种能量不是通过自我否定、通过压抑而产生,正好相反,它需要完全的舍弃。而如果你仅仅想要某种结果,那么你就无法舍弃你自己或者舍弃任何你拥有的东西。
不带着嫉妒生活在这个基于嫉妒、基于占有和追求权力、地位的世界上,是可能的;但那需要一种非凡的热情,一种思想和理解的清明。没有对你自己的了解你就不可能摆脱嫉妒,所以起点就在这里,不在其他某个地方。除非你从你自己开始,否则你永远不会发现悲伤的结束。心智的净化——就是冥想。你必须理解你自己,并且你可以每天像玩耍一样去了解自己。一个以“理解自己”为乐的人,会远比向其他人说教的人觉察更多。
当自我活跃时候,一切围绕着自我,一切都可以为“我”所利用,“我”变得如此的重要,“我”喜欢,“我”憎恨,可是我的内心却没有爱。
“我”渴望的爱只不过是一个画面,一个想象,带来一丁点的愉悦,可是“我”从未感受过爱,因为“我”在,爱便不在。
真正的爱,来自自我的息止;真正的爱,是给予,真切的关爱他人,其实就是让所有人熄灭自我,此刻不再有任何问题,只有平静,清晰,人性的光芒。
那些打着爱之名,给自我带来愉悦、满足,那些短暂的忘我活动,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欺骗自己,欺骗他人,这背后有各种交换,引诱,利益,这都是自我的活动。
冥想就是熄灭自我,让人生充满爱,当内心真的有爱的时候,内心不可能有问题,因为所有问题都来自于自我。
嫉妒——为什么呢?
我为什么嫉妒?
因为我孤独。
我所依赖的东西离开了我,
我突然要面对自己的孤独、空虚和孤立,
我对此感到恐惧。
因此,我依靠你,
如果你拒绝我,
我会生气,嫉妒,厌烦。
事实是我很孤独,
我需要陪伴,
我不仅需要有人为我做饭,
给我安慰,性快感和所有其他愉悦,
但归根结底,我感到孤独,孤零零地。
这就是为什么我嫉妒。
我可以立刻理解这种孤独吗?
只有观察它,我才能理解它,
而不是逃避它。
可以审慎地观察它(孤独),
以觉醒的智慧看待它,
而不是找借口,
试图填补空虚,试图寻找新的同伴。
而要观察,就一定要有自由。
当可以自由观察的时候,
人就从嫉妒中解脱了。
因此,感知,全然的观察,
对嫉妒的警觉,
让人从嫉妒中解脱。
这与时间无关,
而是你要给予全部的关注,审慎的觉察,
没有选择的余地,当嫉妒升起的时候,
即刻观察。
即刻我们就有了自由——
在当下觉察到嫉妒,不是等到未来。
这也适用于暴力、愤怒,
适用于任何一种习惯,
无论是抽烟,喝酒,或性习惯——
我们在生活中养成的各种习惯——
全神贯注地观察这些习惯,
用你的整个内心,睿智地
觉察它的全部内容,
那就从中解脱了。
一旦有了这种觉察的运行,
有了这种全然关注,这种警觉,
那么无论出现什么反应——
愤怒,嫉妒,暴力,残暴,
任何一点歧义(注:比如A说的冥想和B说的冥想,内涵不同,存在歧义),
敌意——任何东西
都可以立刻全都观察到。
全然地观察便是自由,
即刻解决当下的问题和过去的遗留。
要有那种惊人的能力,
就要在过去刚浮现的时候,就能看清一切,
这需要全然的关注。
当你去看,
当你全神贯注于观察的时候,
这些事情消失了,
过去息止了。
时间和想法不会结束过去,
因为时间和想法就是过去。
一个人必须得非常清楚
并亲自去发现
观者是否就是被观者
这也是叫做冥想的这整个东西的一部分
当一个人足够深入
你就会发现 观者就是被观者
当你嫉妒的时候
嫉妒和观察嫉妒的那个实体 没有什么不同
他就是嫉妒
他就是这个被叫做嫉妒的反应
当对那个东西没有任何抵触
也就是他作为观者 称之为嫉妒的东西
当没有抵触
而只是去观察那个事实
你就会发现
这个词不是那个东西
因此嫉妒 不只是被词语、记忆所唤起
而是这整个过程意味着自我的唤起
理解这一切
会让内心从嫉妒中解脱
无需费力
冥想的另一部分
是去亲自、自由的发现
思考的本质是什么
想法的源头是什么
想法 内心能否完全静止
并去发现何时动用念头是必要的 何时不是
想法是对知识 记忆 经验的反应
(想法)是过去
当我们思考的时候
我们活在过去 我们就是过去
虽然想法可以预测未来
或是声称 只有当下重要
那还是想法在运转
而想法是过去
对我们多数人来说 想法是如此重要
因为我们一直活在过去
我们就是过去
我们所有的活动都源于过去
冥想的一部分是去发现
在哪里 动用念头 是绝对必要的
理智的 健康的 清晰的
没有任何个人喜恶来干扰思考
(并发现)何时想法必须绝对安静
如果你还没有做到所有这些
冥想意义甚微
只有当内心完全寂静的时候
才能去倾听
听 没有任何抵触 同意或不同意
而是全然的听
看到恐惧而不是恐惧的对象,看到嫉妒而不是嫉妒的对象。
因此我们发现,只有当内心没有想法移动的时候,内心才可以完整地观察到恐惧。
当你跟恐惧或者绝望,孤独或者嫉妒,或者任何其他丑陋的内心状态直接接触,你能否如此全然地观察它,以至于你的内心变得足够得平静去看到它?内心能否感知恐惧,而不是恐惧的不同形式 —— 感知整个恐惧,而不是你所害怕的事情?如果你只是去看恐惧的细节,或者尝试一个一个地解决你的恐惧,你将永远不会触碰到中心问题,那就是学会跟恐惧共存。
这个跟恐惧共存的实体是谁?谁在观察恐惧,观察各种形式恐惧的运动,并意识到恐惧的核心事实?这个观察者是一个没有生气的东西,一个静态的实体,积累了关于自己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是那个没有生气的东西在观察,与恐惧的动态共存?观察者是过去还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东西?”
你是那个观察者吗,一个没有生气的东西在观察一个充满生气的东西?还是你就是那个充满生气的东西,在观察一个充满生气的东西?因为观察者意味着两种状态的存在。
观察者就是那个不想要恐惧的审查者,观察者就是他所经历的所有恐惧的集合。
所以观察者跟那个他叫作恐惧的东西分割开来;他们之间有距离,他永远想克服恐惧或者逃避它,因而他和恐惧之间有持续的较劲;这种较劲就是在浪费能量。
观察者就是恐惧,当这一点理解之后,能量也就不再耗散,不再用来去摆脱恐惧,观者和被观者之间的时、空间隔也就消失了。
当你看到你是恐惧的一部分,跟恐惧无法分割 —— 你就是恐惧 —— 那么你便束手无策;然后恐惧也就完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