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个悬念 ——评胡弦老师诗歌《评弹》

月亮是个悬念
——评胡弦老师诗歌《评弹》
文/齐凤艳

评 弹

月亮是个悬念,在天上。
在水中,是悬念消失后剩下的感觉。

月亮落到回声底部,
又被好嗓子吊走——声音里
有一根线,细细的。木器在发光。

它再次来到水中,穿过城门、倒影、复印纸……
夜深了,
男人唱罢,收拾三弦;
女人卸下琵琶:她一生都在适应
月亮在她臂弯里留下的空缺

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由此《评弹》这首诗写的是评弹中的弹词演出。听弹词时,往往尚未了解生动细腻的说表,就先被婉转清丽、富于江南特色的琵琶曲调所吸引。或者,《评弹》,“评”字在这里是个动词呢?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先进入了一个开阔空灵、银光粼粼的境界,而诗人用词语构建的这个境界与弹词中琵琶曲曲调融合在一起。它超逸、缥缈、流动,但诗人却不忘提醒我,一切都仍在人间。

我非常佩服胡弦老师对月亮这个意象的选择。它使诗意的表达有了途径和依托。读完这首诗,我是想到了朱自清的散文《歌声》的。朱自清运用了移觉的方式,触觉、嗅觉,视觉。胡弦老师在这首诗里也采用了移觉。诗人精准而又不出人意料地将弹词的曲调、说表和诗结尾的余韵都承载在月亮之上。我说“不出人意料”,是因为月亮这个意象与它要承载的诗意、诗境和韵味如此之契合,让我读后觉得,除此,还能有更好的选择吗?这就是大诗人的高超之处。

没有真实的生活,诗歌会让人感到很遥远,客观事物的在场、生活的在场和个人的在场,都是诗歌真实动人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联想和镜像,诗歌很难真正富于诗意。《评弹》这首诗,既有在场,又有诗意。

第一节只有两句,却交代了各种在场。演出的现场,月亮,水,其他(如水边的树木,花,听弹词的人)不在纸上,却也在纸上。而月亮和水,一出场,即成镜像,将读者瞬间带入诗意中:“月亮是个悬念,在天上/在水中,是悬念消逝后剩下的感觉”。

我曾经读到过一段文字这样描写弹词中的琵琶曲:琵琶围绕唱腔旋律,时而与唱腔的旋律音相汇合或八度重叠,时而与之形成短暂的分离,因而构成比唱腔旋律更为曲折的旋律线条。胡弦老师的表达也是曲折的。天上的月是悬念,水中的月岂不悬而又悬。但是假象有时候就是比真实更容易捕捉,或者说我们自以为捕捉到了,自以为那感觉是真的。月亮与琵琶底部的形似、月亮的高邈、水的流动、倒影的虚幻,一切既在说演出的现场也在说演出的效果,而效果,是人的感觉。

第二节里,诗人不再写演出现场了,他将我的注意力引到了琵琶上。我看到诗人非常巧妙地描写了琵琶的形状。“月亮落到回声底部”,“有一根线,细细的”。一切发生的都那么隐蔽。胡弦老师是一个有自觉的诗人,他探求的是深致、隐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第一节乃至全诗都是如此。“好嗓子”是功夫,是修养,诗人这里在强调艺术家要有基本的修为。“木器在发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诗人在赞扬表演者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突出表演者的工具:琵琶!那么,从事其他艺术活动的人呢?包括诗人。语言既是诗人的工具,又是诗人的追求。诗人必须内外兼修,激情、悲悯、境界等是内功。外功就是造句功能。内外功的最高追求就是写出高水平的诗。诗人是手持火把走进语言的人,他让语言显露出光芒!

到第三节的时候,诗人写了演出者:琵琶弹奏者。“男人唱罢,收拾三弦;/女人卸下琵琶。”在这一节的头两行诗人重新回到月亮。“它再次来到水中,穿过城门、倒影、复印纸……”我发现,诗人在这里没有写月亮在天上照过城门、倒影、复印纸……,而是将月亮镜像到水中,与天空比,水离人间是更近的吧,或者诗人另有深意,那是什么呢。“城门”这个词,是不是有穿越感,“倒影”这个词语呢?“复印纸”呢?我想,诗人不是随便写下这几个词语的。他是有选择也是有寓指的。这都需要好好琢磨的。因为胡弦老师是追求微言大义的,他每个词语都是字斟句酌的。诗歌是追寻和探问世界的一个途径。然而诗歌发展到今天,写作的微言大义遭到颠覆、消解甚至否定,有论者指出当代中国诗歌写作的终点已被大大降低。无意义的覆盖,甚至导致创作主体内在人文修养的浅化,于是,生活表层的图解、抒情以及灵光一闪的趣味性写作大量出现。但是,胡弦老师一直在坚守。

“夜深了”:演出该结束了,就像一切都会结束一样。两位演员收起乐器。琵琶弹奏者将琵琶挪移到身体之外——“她一生都在适应/月亮在她臂弯里留下的空缺”。月亮、琵琶,琵琶、月亮。曲调。歌声。人生。这“空缺”一词,将我调入了无限遐想中,诗的结尾给悟而不说尽。那说不尽的,那空缺的也是存在,真实的存在。

这空缺到底是什么?如果按照我上文的思路呢?这琵琶,貌似外物,而乐曲物人合一。那诗呢,诗是诗人的造物,也是诗人的一部分。琵琶,弹者一生无数次的演奏,无数次抱起,贴着身。演出结束了,琵琶得收到盒子里,可是“我”的臂弯,总有你,你在“我”那个空空的臂弯里。“一生都在适应”,怎样适应?融于心。不在,如在。

诗,一生无数次书写,激情、悲悯、欢喜,在文字中飞翔,就像月亮,辉映李花园、山谷、河流、荒漠、人间,诗人自己;而李花园、山谷、河流、荒漠、人间,诗人自己也就观照到了诗:你来过。你离开。你走远。但是你在。无论阴晴,不管初几,“我”每天都仰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唐诗三百首详解(一 行宫 唐代:元稹(yuán zhěn)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译...
    汉唐雄风阅读 6,344评论 4 29
  • 《老人与海》读后感:从前有一位年老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不想离开,只身驾船赶赴人迹罕...
    白锣睿阅读 504评论 0 0
  • 一、准备工作 Windows server 2008 FileZilla Server 二、安装FileZill...
    0ne0ne阅读 948评论 0 0
  • 最近想着假期给孩子报什么辅导班,学习的还是报点乐器让她学学啊?我和孩子商量了一下先是报了个写字班,孩子写字很乱让老...
    二年级七班郭禹辰妈妈阅读 90评论 0 0
  • 这几天看了很多关于失业潮和三十岁危机的网文,感触颇多。 离开大学已经八年。毕业时带着稚气去往上海,成为一个实习建筑...
    尝试一下阅读 41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