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本无错,有舍便有得.
重读一本老书,一样的震撼、深沉、穿透、豪放。
草原狼,作为草原民族的精神图腾,它具有让人闻风丧胆的野兽血性、狼牙利齿、铿锵有力、锐不可挡。横扫了成千上万的草原马群,染红了横冲直撞的暴雪沙砾,书中这句“来势如雪崩,去时如抽丝”正是对其恰到好处的概括。草原狼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对抗一切存在的外来势力,生命的久远正是来自这种真实的感觉,这种活出自我的价值存在,由生至死依然不屈不挠的按照自己的意志生存——草原狼的精神力量让人敬佩,更让人羞愧。
狼性,你可以说它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但它凶狠顽强的性格和可谓的竞争能力一定来自对生存的正视——团结,敏锐,机智,宁死不屈......既然选择了这种精神标枪,便只顾风雨兼程。或许浩瀚的草原总显得与血腥的狼群格格不入,而狼群虽选择了草原但不拘泥于草原,而是用毅力、顽强,乃至生命为广袤的草原注入了满腔的热血和无限的活力,这不失为一种平衡的原则。
草原之中,驻足仰望,不知不觉已将自己置于图腾之下,信仰之上。草原的辽阔与力量将你置入其中,想象草原狼的焦虑与渴望,你就能感知他们的步伐与力量。看那岩边的首狼,以鼻尖冲月,空灵又亘古的声响响彻天际,音质纯净,底气充足,圆润锐利的渗透力,穿透力震撼着每一丝掠过草原上方的空气,随后尾音又谱成一首状歌:
颤栗的尾音尚未终止,又发出阵阵的回声,在山谷、盆地、草滩、湖泊慢慢的波动徘徊,揉入了微风吹动苇梢的沙沙声,变换组合出一波又一波悠缓苍凉的风声苇声与弦曲,余音袅袅、如箫如簧、悠长凄远。
然而农耕文明的入侵使草原失去了本来的面目。触手可得的利益总是使人们失去理智,待到察觉之时早已无力回天。恶性循环侵蚀着一片又一片的纯洁与自然,与之换来的是农耕的毁灭性胜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选择,不同的选择有欢喜自有悲凉。
草原的生机勃勃与狼群的血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压力产生动力,竞争促进进化。同样的,在人类社会用专制暴力消灭竞争,维护儒家文化的和平,也会软化个人性格,以牺牲民族性格换来一种文明,人群的兽性会被剥夺与丧失,一旦遭遇外来势力的强大入侵,征服、毁灭的几率就会大幅提升。儒教文化的汉民族何时可以正视这个问题,儒家文化民族性格深处的弱性显露无遗,也许我们太关注自己和外物的不同之处,却没有意识到我们和外物也是如此相似,而一旦演变成历史问题,无论是褒是贬,都包裹了对过去的沉淀和未来的思考,在历史和时间的巨轮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所谓和谐至上的如今,是否还要提倡狼的精神?
在所谓科技首领的当代,是保留游牧的风霜岁月还是推崇农耕的安谧生活?
抉择本无错,有舍便有得。